由“黑帐篷”生发的集体生态智慧——曹明浩&陈建军专访(3)
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想到在水系学校的工作坊系列中,谈到的水系知识。全球性的生态、灾难性的问题揭示了整个地球的相互联系,并要求我们思考人类如何在这些生态联系的基础上产生实用的想象力。出于这个原因,水系学校通过探究那种塑造我们未来生态行为和我们对灾难的重新认识的知识,来探索知识和生态实践的替代形式。该学校解构不易察觉的全球环境话语,对于现代世界以外的自然现实的压缩性描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质疑和讨论。
艺术中国:你们从2010年就开始在乡村做研究,在很多访谈当中都强调所做的工作不是乡建,你们的工作和乡建的区别在哪里?
曹明浩&陈建军:我们也在创作中涉及了关于乡村消失、推进社区生态实践的新方法、水系的研究,以及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传统技术等工作。但是这些与特定语境相关的社会、政治与生态议题。其实践是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和双向性合作。这在地方和问题现场是始终处于生成状态的。但是,当你提到“乡建”时,系统会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思想工具,以及相关的制度化工作范畴。而我们更偏向于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推进思考和面对不确定性,这是很不同的。
艺术中国:未来你们会将水系、草原生态研究讨论继续拓展下去吗?
曹明浩&陈建军:生态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在现实的水系源头这个区域,相同海拔高度的地方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境条件下的生存时空中,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在哲理思辨中,具体生活和社区习俗里的,不同物种生命相连的自然观。就像扎琼巴让创作的《格尔登噶曲喀的情器绘画》故事所显示的,在一个由人、神、鬼、牦牛、羊、鼠兔、草、树、河沙和岩石组成的可居住的网络中出现了许多超越人类的关系。
草、沙土与全球环境机器,影像,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中国:两位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单纯地创作一幅画,一个装置,一个影像,如何使用相应的资源支撑这些项目?
曹明浩&陈建军:我们不会仅仅关注做什么样的艺术。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幸运,总是能找资源和办法来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水系避难所#3”的装置,帐篷材料会在展览结束时可以部分降解,但它的牦牛毛并没有在第十五届文献展上结束。我们与草原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来促进牦牛绒拖鞋的生产。这个艺术、经济、社会的联合实验,通过艺术的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草原、人类和牦牛之间的关系,并反思脆弱的草原生态所面临的多重影响。
(采访人:刘鹏飞 受访人:曹明浩&陈建军 图片来源:曹明浩&陈建军)
曹明浩&陈建军
曹明浩(1982年出生于长春)&陈建军(1981年出生于南阳)在成都生活和工作。他们的实践是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和双向性合作。他们致力于万物现实和生存的对话关系,并从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环境现实在当代的⼀种复杂的中间关系,⼀个中空的空间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与未来的再想象。他们的创作涉及关于乡村消失、推进社区生态实践的新方法、水系的研究,以及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传统技术和作为公共空间装置的《水系避难所》(2019-2022) 等工作。并以不同的视觉叙事、持续性艺术实践形成万物之间的连结动力。展览包括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反思自然”马德雷博物馆(2021-2022)、上海双年展(2020-2021)、COSMOPOLIS #2.0:“反思人类”蓬皮杜艺术中心(2019)、“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2018)、台北双年展影片展映单元(2018)。他们是巴黎国际艺术城:2020 年获奖者,驻留计划得到了法国学院的财政支持。2021年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相关创作研究已发表在《全球亚洲研究》、《城市与文化杂志》、e-flux、《艺术论坛》、国际《都市事务学报》、《INLAND卷》等国内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