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恽甫铭专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恽甫铭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恽甫铭,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黄浦画院画师,上海美协海墨画会副会长,上海崇恩书画院副院长。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恽甫铭:一部灿烂的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有文化改革的发生。文艺反映了时代变革的需要,它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复兴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前面临的百年变革之乱局,给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机遇,文艺事业的崛起和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从事的美术创作,或是美育工作,都是在为民族复兴塑造人的灵魂,营造崇尚文化艺术、鼓励创新突破的文化氛围。我们生逢其时,深感责任重大。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恽甫铭:确实,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美术工作者不能忘了中国精神的根和魂。这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他们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创作出感染大众、鼓舞大众,凝聚正能量,迸发前进强大动力的作品。我们画画,无论何种品类,都是塑造中国精神之魂。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美术创作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只有把根牢牢地扎到人民中间,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创作出受到人民欢迎的佳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山水画家必做的功课,虽然历经艰苦的磨砺,但我选择雅俗共赏的青绿山水作为主攻方向。大家知道,历史上我们曾有过青绿山水的辉煌,至北宋达到了高峰。以后文人画兴起,水墨画一统天下,青绿山水便沉寂了好几百年。应该承认,画青绿山水会有一定的难度,费时费力,弄不好沾染俗气匠气为人垢病。但我认为,进入新时期,青绿山水较之于水墨山水,更能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而且适应大众审美的要求。人民群众看得懂青绿山水,喜欢青绿山水,我就坚持画青绿山水,这是我数十年坚持画青绿山水的最大动力。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恽甫铭: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潮流已经成了国际格局中的现实,并在发展中。它既给我们带来了向外国学习以发展、提高自己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西方文化企图霸凌扼杀的挑战。不是吗?一些打着“当代艺术”旗号,扭曲甚至污化我们的作品颇有市场,黑丑怪作品被冠以“多元”“创新”,妄图颠覆我们的传统,以至于被边缘化。我觉得,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头脑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既要采取“拿来主义”,学习、借鉴、吸收外国优秀的技艺技法,以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又要警惕和抵制西方不良的思潮影响,特别不要被新名词洋概念忽悠。相信,我们历经千年形成的绘画传统是任何人诋毁不了的。对东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发展正道。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恽甫铭:这个问题我考虑得不太多。“笔墨当随时代”,古人说得太好了。现在,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有时来不及看明白一种现象,又出来了新的东西。你不变也不行,顺势而为吧。但我牢记恩师陈佩秋先生告诫我的:看画得好不好?标准有两条:一是“美”,要漂亮;二是“难”,要有别人不可企及的技巧。所以,我保持定力,努力钻研青绿山水的理论和技法,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表现能力。至于能呈现出怎么样的新面貌,看自己的造化了。不负丹青,只此青绿,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