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工艺复兴带向乡村未来——张雷专访
青山村航拍 摄影:刘鹏飞
近日,笔者参加了在浙江青山村举行的“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活动,在这里长期驻扎的设计师在青山村中所呈现出的成果让笔者感受到中国未来乡村发展的某些可能性。青山村是杭州西侧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林木葱郁,水系发达,环境优雅,但无论产业特色还是居住环境,在浙江众多山村中颇为普通。青山村真正为世人所知是在张海江推动的水源地保护项目,以及之后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在这次青山村艺术之旅中,笔者注意到青山村和其他文化乡建村相比,这里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文化中心,而是很多文化团体松散地分布在青山村各处发挥职能,尤其这里有一批常年居住在这里被称为“新村民”的文化工作者。 他们在青山村的生态保护、公共建筑改造、传统工艺创新设计、自然美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融设计图书馆图书区部分 摄影:刘鹏飞
在主办方的推荐下,笔者参观了艺术季在地连接版块的重要内容——“融设计图书馆”。“融设计图书馆”在青山村中心位置,这座图书馆就是在村里一座老旧礼堂改建而成,相比青山村民居小洋楼,这座建筑很古旧,据说这里过去还跳过白毛女,办过小工厂。进入图书馆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空间的木结构,头顶上老旧纤细、曲折交织的大小木梁看上去弱不禁风,就这样歪歪扭扭地撑起偌大的屋子,而这座老屋的木架桌椅却是楞角分明的现代设计,木架上呈现着中国传统民艺的分类图样,比如绳结、编织,印染、雕版等等,每块都是一种工艺的局部,每种工艺都有数种样式。很难想象,在一个质朴的乡村里能有传统工艺收藏如此丰富细致的专业文化空间。
“品物流形”公司 图片©品物流形
开幕式后,张雷开车带笔者去参观他的工作室,车子穿过一片静谧的竹林,在一个大院前停下,这里就是“品物流形”公司所在地,主楼是一座夯土工艺建筑。这里远离村舍民居,林木葱郁,很难想象在这样安静的山村里隐藏着一座巨大的“设计实验工厂”。张雷带笔者参观了公司内的工厂,研究和生活空间。张雷介绍,这里面堆放的展饰很多是给江南布衣、爱马仕等品牌设计的样品。公司现在四十多人就住在村里,他们分为传统工艺研究、商业、展览等很多项目组,设计师与村民也经常互动交流,教村民手工艺,共创作品。
参观完公司后, 笔者和张雷坐在一把竹椅上,笔者就“品物流形”的设计理念、在乡村的长期计划和青山村美学原则等问题对张雷进行了专访。
/ 从解构开始,重新认知中国传统工艺 /
融设计图书馆传统手工艺材料分类。图片©品物流形
融设计图书馆部分作品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解构和挪用是后现代艺术常见的方式,您如何将其应用在设计领域?
张雷:融设计图书馆里面看不到很多完整工艺品,而是工艺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或者非遗的解构或者过程。图书馆非常强调的事情就是解构,把工艺打碎之后再放到一起。我们形容手工艺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就是啄木鸟和树的关系,啄木鸟吃树里的虫子,它不是出于对树的保护,就像我们学习手工艺,我们真实的目的不是保护手工艺,我们就是想使用它。我们会把所有的手工艺按照设计的方式把档案整理好,设计师就可以很容易地去检索和应用。我们研究最早就是油纸伞。10年前我们和油纸伞传承人刘有泉一起研究油纸伞,他的孙子刘伟学当时还在上中学,后来他大学毕业后继承了他爷爷的作坊。我们从油纸伞开始,后来又做了竹纸、竹子、陶瓷、金属……一个个做出去,后来才开始做了“融”的展览。我们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去研究,把这些材料的工艺放在一个材料图书馆里,可以向所有人开放,于是就有了“融设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