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由“黑帐篷”生发的集体生态智慧——曹明浩&陈建军专访

2022-08-05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991 次 评论

水系避难所#3,装置,牦牛毛/棉布帐篷,1200x450x220cm,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中国:两位的作品“水系避难所#3”在本次卡塞尔文献展呈现,你们也用草原游牧民的“黑帐篷”搭建的装置空间里举办了系列工作坊,与其他艺术家、卡塞尔当地的社群及研究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具体情况能谈谈吗?

曹明浩&陈建军:我们在第十五届文献展的框架内实践了两个项目。分别是在卡塞尔桔园宫正前方草坪上(KARLSWIESE (KARLSAUE))的“水系避难所#3,和在哈芬街76号的多层建筑空间内的“水系学校”。关于第一个项目,是在水系的源头区域与草原牧民一起合作,通过研究最具创新性的草场修复项目沙化、黑土滩治理,和超越现代性讨论的私有和财产概念的牧区居住形态黑帐篷。来探讨由全球气候变化、草原地质流变而引起的生态问题,远古与未来融入的实践关系,以及如何为一种基于关系性和整体性中的其它物质、物种提供出避难所?这件作品还包括在黑帐篷中举行的一系列工作坊。例如在开幕当天,人类学家任海的演讲是《生境力的艺术:作为生境的格尔登噶曲喀的深度历史》,提出了如何用生境的思考来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世界构建”的可能性。在演讲之后的讨论中,那不勒斯马德雷博物馆的馆长、策展人Kathryn Weir与阿根廷哲学家Paula Feisner分享了她们的观点和对反思自然的研究。在两个多小时的工作坊中,不断聚集着艺术家、卡塞尔当地的社群及研究者等。

因此,这些在“水系避难所#3”里讨论的的生态问题,与发生在草原黑帐篷里的植草智慧,都是对于源头、草、沙、黑土滩、鼠兔、牦牛、人类与全球环境等问题互相纠缠在一起的集体思考。揭示出连接整个地球的相互联系的新方法。第十五届文献展的“米仓”概念就像是一个循环,我们希望这次能把水系源头和之前的上下游的创作实践,一起分享给所有人。同时,与其他“米仓”艺术家相互借鉴彼此的地方工作。

水系学校,2022,©️摄影:姚惠子,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合作社,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其中就受到当地羌族寨子夯土建筑的启发。夯土技术就是一种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地方都很普遍的建筑形式。这种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在环境复杂地区居住的可持续人类活动和生态多样性的问题。因此,在“水系学校”的工作坊系列中,我们邀请了合作的建筑师万丽、迟辛安来讨论他们在灾后重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的夯土技术的广泛知识。在我们与Gärtnerei Fuldaaue的合作中,还邀请了科学家张雪华博士,讨论如何与土壤一起工作,研究人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恢复。对Gärtnerei Fuldaaue Kassel的考察期间,了解到他们放弃了对工业机械的依赖,回到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方式,采用了创新和可持续的生产技术。从那时起,这个花园就在0.7公顷的土地上产出了季节性的有机蔬菜。

黑帐篷会议#1,生境力的艺术:作为生境的格尔登噶曲喀的深度历史,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黑土滩治理后的草场恢复,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中国:所以你们是通过“黑帐篷”这样的牧民生活空间,结合当地传统生态智慧,而不仅仅是在西方生态语境下来探讨全球生态问题?

曹明浩&陈建军:我们希望揭示在黑帐篷里发生的集体生态智慧。“黑帐篷”在本土的语境里,是水系源头草原游牧文化中的一个居住形态,用于牧区游牧迁徙。并成功地解决了依照草原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和牧场季节变化产生的居住问题。它由一根根一条条用牦牛绒毛编织成的毡子缝在一起。牧民的黑帐篷超越了现代性讨论的私有和财产概念,是一种草原上的“社区”,也将草原上所有的生命互相连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会轻易的说出这是“全球变暖”导致了非常具体的地方“事物”出现,我们也会使用全球环境机器发明的"湿地“一词,简单的分析了我们栖居的地方。而在牧民的语言中是风调雨顺,水草丰盈,家畜繁衍兴旺,使得情器世界诸事顺利。所有被保留下来的,在科学看来称之为“湿地”的地方,是通过各种本地的生态智慧,物质、物种,和一些未知的能量。这些地方被认为是水神、水源或珍爱的鸟类的家——到在一个更广泛的、相对可持续的生态社会系统中的良性知识。像沙化、黑土滩这样规模分布的东西出现了,我们是否想过,它是一种无法简单去理解的问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想象世界。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