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李课专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李课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李课,字三奇,阿陀,持之,朴俟,甲子一丁;别署止斋,阿陀庐舍,甲丁画社主人,“新传统--非具象”甲丁画社中国画创作中心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中国画学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新传统--非具象”甲丁画社中国画国展创作中心主讲导师。
围系列之云上贵州·数据之巅145x24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李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和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美术、美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创作,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美术创作,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与融合。同时,美术作品也可以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美术、美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于美术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半雨山边翠69x34.5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李课: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是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和责任感。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关注人民的现实生活、情感和审美趣味,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美术事业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信心。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正确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充分肯定和展现自身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经验。扎时代生活之根,意味着美术事业必须深入时代生活,关注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势。艺术家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情感需求,把握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饭否千岁忧124x248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课:在这个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和资源,可以通过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和运用传统绘画语言符号。所以当代艺术家需要以一种深入的、全面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还需要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文化审美等多个方面,从中汲取营养,并将其与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时代语言相结合。加上深入生活等因素,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以此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洪荒·圣域145×224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李课:在我的美术创作(山水创作)中,我不断追求创作的“新”和“意”,提出和实践方略的基础就是“新传统,非具象”,“新”者“心”也。“重新”认识和感知传统,“从心”理解和实践中国画,同时也探索多种媒介和材料,以实现我所构想的视觉效果。在主题上,我的作品主要关注自然、传统与当下,传统与个体,写意与装饰的关系等,以及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我试图通过这些作品表达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间、空间和存在时的感受、思考和矛盾。我相信,这些主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语言上,我借鉴了传统的壁画、版画、篆刻、画像砖等意识和艺术元素,还有就是在自然中吸取相关的语言符号,还有就是人为的“心理”符号和宣纸的“沁”的自然的感知,同时融合了抽象、具象和观念艺术的表现手法。我尝试用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思考和感受,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将观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世界。在观念上,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引发观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对自然的赞美,对毛笔和宣纸的“挑战”的“弹性美”,“挑战”他们对美、真理和道德的认知,跳动着对提按顿挫,轻重徐疾等毛笔“弹性”的运动,在基本的结构和物象的安排下产生的个性美。同时,我也试图在作品中传达出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关切,以此激发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责任感和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