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刘方明专访

2023-10-23 来源:艺龙网 围观 : 1794 次 评论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刘方明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刘方明,1958年生人,字玄父,号亦园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扬州八怪研究会会长、安徽渐江国画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扬州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书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海上画派吴昌硕大师再传弟子。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刘方明:国与国有边界,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当然了,艺术家必须是有国界的。艺术家广博涉猎,放怀天下,极目古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创作出好作品。2013年我在中央美院做姚鸣京教授的“山水画语言访问学者”,他是一位创新型的山水画大家,他的作品包罗万象,独特不群,所作山水画面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有自己独领之风格。我从学受益良多,印象最深的是他教学时讲的一句话:“一幅好作品应具有学术性和审美性。”

至于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仅就我自己的创作体会,简单说说吧。

去年五月,偶见一位朋友处有一方汉代飞天的画像砖,于是就请他按照我的要求。在四侧对开斗方的宣纸右上方位置把它拓出,然后开始构思作画。

最先是画的舞台,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一切都凭着感觉在画,舞台是上小下大,用红颜色。先用线勾,勾成了像元宝一样,接着用朱砂填色。舞台两边用这个浓墨几何形道具(后来有漆器之状)还有代表幕布一样的莲花边符号。舞台的下方要有厚实的基础,我就用了魏晋的书法做成了摩崖入画,飞天所处的空间里配以淡蓝的颜色,拟画出天空。调色时,忽然想到月亮,汉代的月光和今时的月光应该一样清明吧?不知不觉地用长锋线条勾了一个半月牙。那就是一种浪漫的儿童画的那种画法,但是在我的画里面显得很自然,很大气。在这个全部画好以后,做了一首诗,把诗隐隐地写在幕布上。画名《筑台得乐图》并题五绝:“长袖高台舞,千年亦具神。月光恒久耀,彩墨引天真。”

这幅作品采用了构成的方法及电影蒙太奇组合法。我想,这就是一次现当代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刘方明:我认为,真正可以传世的好作品其艺术语言一定是独特而鲜明的,画风画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数十年的创作中,我体会很深的是:“每种艺术语言善在系列化,这样会渐成丰满而不雷同。”创作主题应建立在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风貌,追求真善美境界的层面上。观念则是美术创作语言的导向,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艺术家的品质。对一个画家来说,创作形式是“常变常新” 还是“终一不变”必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人生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如几十年画的差不多一个样,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果子“结壳”现象,早熟不长了,于画家来说就是中年时重复青少期,老年重复中年时。有这种观念,或沿习此方式的画家正是把艺术当技术了,而这样的画家还真不少。说白了,就是只有传统沿习,没有创新自我,落入匠人窠臼。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尝试,如“山筋石脉”、“辫子系列”、“摩崖入画”等,而最近的作品是“古像洽今”。这些创作题材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启发和突破?

刘方明:“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这是石涛上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一句话。从1979年在苏州拜吴昌硕大师之徒张寒月先生为师开始,至今我一直践行此创新理念,目前有几个独创的艺术成果:“山筋石脉篆刻法”“辫子系列”“辫子系列”“太行金灯系列 ”“原创性书法理念”“古像洽今系列”,尤其在“古像洽今” 系列用功甚勤。这是以秦汉以来的画像石、砖拓片(或局部)生发创意,添加上自己的诗书画印元素,旨在穿越一、二千年时空,创作出具有独有学术性、艺术性的作品,把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