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艺术博物馆必须面向大众——秦思源专访
戴恩·米切尔《消失的频宽》
从2020年开始,秦思源和洪峰的团队经过两年半的筹备,在今年5月18日,声音艺术博物馆正式揭幕,场馆面积达到8000多平米,包括了声音总站、档案馆、实验音乐的演出空间、声音美育以及配套的餐饮休闲等设施。
近日,笔者参观了声音艺术博物馆。在馆区的园林中,笔者耳边不时传来幽幽的鸟鸣声,秦思源指着树上的几个黑色喇叭,告诉笔者,这是来自新西兰奥克兰的艺术家戴恩·米切尔的作品——《消失的频宽》,喇叭里循环播放的鸟鸣声包含了夏威夷乌鸦、瓦岛管舌雀、毛岛蜜雀等十种绝种鸟的声音。
自然声态
声音总站的常设展区像一个探索声音的迷宫,也像人类的耳蜗。6个声音展区环环相扣,不仅声音内容不同,每个展区的空间和色彩都给人全新的感受,在“老北京声活”展区,观众仿佛置身于轩敞的老北京四合院,去聆听北京城过往的声音,观看各种响器收藏。“自然声态”是一个幽静黑暗的狭长房间,观众可以静静聆听南极的海豹、企鹅和虎鲸的叫声,以及冰层移动的细碎声音,这是英国大自然录音师克里斯·沃森特提供的世界七大洲中七个独特的自然声场。
和田音乐
声音的传播
而在暗红色调的“声音是什么”的科普展区,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静神秘的世界,这里有手机拍摄画面出现倒流的“声波喷泉”,有能将透明管中的声波可视化的昆特管;最好看的就是“音流学”,水或沙粒在声音震动之下呈现丰富的图形变幻,如雪花一般细腻精巧。
馆内观众不时驻足凝视或聆听,在这座声音艺术博物馆中,观众几乎都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博物馆的休息厅,笔者对秦思源进行了专访,秦思源对构建声音艺术博物馆的缘起和过程,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博物馆收集声音,建立声音档案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如何构建声音艺术博物馆
声音艺术博物馆外景
艺术中国:2020年时这里是怎样的状态? 您是怎样开始启动声音艺术博物馆这个项目的?
秦思源:2020年之前这里是一个非常“散”的状态,洪峰是宋庄艺术促进会会长,艺术家林天苗帮着他打理,洪峰想把这里打造为一个对外运营且持续发展的机构,但不知道要做什么内容。林天苗是我多年的好友,后来她就介绍我和洪峰认识。洪峰是一个热心、喜欢文化,有巨大情怀的人。我们碰面时,我就表达想做关于声音的一个很长远的整体事情,洪峰很兴奋,他立刻就答应了。他说,我们下半辈子就做这件事!实际上,那时候我们刚刚认识,他就想冒这个险。其他无论商人还是艺术家都表示怀疑,做声音博物馆能行吗?声音很小众很偏门,我们就要把一个小众偏门的东西变成大众主流的文化。后来我们就一起做事,虽然有疫情的原因,但是我们进度还不算慢,两年半就把事情都做下来了。
声音艺术家殷漪、浙江大学传播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婧、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秦思源、传媒大学学生杜一诺、音乐家严峻、鼓手刘㔻、艺术家和音乐人陈维、艺术家张安定、录音师聂俊在演出现场。
和田和声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声音总站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科普性,声音传播专区交互性非常强,老北京的记忆、城市的发声等都用了很多巧思让观众觉得很有趣,当时您是怎么考虑博物馆公共性的?
秦思源:最早我跟洪峰聊这事的时候,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博物馆必须得面向大众。最早为什么做一个声音博物馆,为什么我觉得它有可能性,因为我以前做的一些录音工作,在大众媒体上那么受欢迎,观众反馈那么强烈,本来一个小众东西好像变成很大众。有一段时间我又是上综艺节目,又是真人秀,后来我不再做那些节目了,因为它对我的项目没有帮助,这跟我参与媒体的初衷不是一回事儿,所以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