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大地艺术节第一人”孙倩: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再出发!(2)
儒溪村艺术作品 朱哲琴《西樵禅钟》(摄影:田方方)
艺术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政府、企业、艺术家、在地居民和外来观众之间的诉求和关系?
孙倩:艺术节的落地实施,不同领域的人和机构,对它的期待是不同的,这是我们基本能够预见且有心理准备的。每个领域对艺术节的认知都是一个圆圈,但这些圆圈存在着交集,而我们的努力就是把这些圈的交集尽量弄得大一些。这些交集的部分就是“价值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主流。政府是这个国家中社会责任最大的承载者,政府无疑会首要且宏观地考虑社会性问题,也会用多维权重来衡量艺术节的作用和价值;企业需要市场环境生态、需要话题和利好、需要流量;艺术家需要观念实现、创作实现,需要更广泛的传播,让人文关怀和艺术表达被更多人的感知到;本地居民需要的则较为复杂,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展现他们的生活面貌、需要也许不多但一定要具体的利益转化,甚至需要热闹和人气;观众和游客则需要较好的体验、服务和丰富的内容。这些不同领域的需求,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圈,让他们都感到“值得”,有明确的获得感,就是我们的工作。大地艺术节的实施,艺术至关重要,但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且可以说我们工作中至少有一半的工作与艺术无关,将政府、企业、艺术家、居民、观众的诉求衔接好、平衡好,工作量和难度是巨大的,但艺术节的总体价值也因此而显现。
儒溪村艺术作品(摄影:田方方)
艺术中国: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展览、博览会或艺术事件,大地艺术节是天地之间的艺术节,是与居民和环境共生的艺术节。在这一过程中,您如何选择和组织作品,您最看中作品的哪些方面?
孙倩:认同大地艺术节理念是第一位的,不是所有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形式都适合地域型艺术节。作品的选择和组织,就是策展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要考虑的层面太多,诸如:呈现场所的可实施性、与当地文化和自然背景的契合度、对传统与本地人的尊重、观览的动线和节奏、气候的影响、工程与维护的难易度,等等很多。至于对作品的看重,既要兼顾艺术性本身,也要考量人文意义、情感交流以及趣味性和互动性。
民俗地理(西樵文旅供图)
西樵山艺术作品(摄影:田方方)
艺术中国:粤文化里面有很多复杂的信仰体系、地方文化和方言系统,您是否要求艺术家在做反映当地文化作品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孙倩:总的来说,问题中的这几点,只是我们综合考量的内容之一,会有充分的考虑,但不是唯一的着眼点。地域型艺术节还是从地域文化的宏观叙事角度出发,我们希望艺术节给人们一个完整的对本地的印象。我们给艺术家的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命题,会对“在地性”上提出要求,但具体的创作切入点则更多的是给予艺术家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空间。
马岩松作品《时间的灯塔》 (摄影:田方方)
陈粉丸作品《阿墙》细节,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很多艺术节比较重视筹备和节日期间的工作,但后期效果评估较少,南海大地艺术节是否有一个自身的评估体系?可否简单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