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大地艺术节第一人”孙倩: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再出发!
而四个月后的2023年3月18日,【春时日常展】又拉开大幕——春夏秋冬,跨越四季,日复一日,更迭流转......它让我们察觉到了一些不同:南海大地艺术节真正做到了“日常”二字。在此,艺术节不再只是一场开幕仪式,不再只是嘉宾聚会狂欢热闹之后的人走茶凉,也不再只是在地艺术浅尝辄止的现象型存在,我们通过“日常”看到了一颗平常心,一颗执着的心,也看到了更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大地艺术节在中国播种、生根、发芽,并慢慢展露她独特的面貌......以此为契机,艺术中国特约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孙倩女士,对其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艺术中国:从日本到中国,您是将大地艺术节引入并成功落地中国的第一人,可以说是“中国大地艺术节第一人”。将生发于海外的大地艺术节模式落户中国进行本土在地化,您都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孙倩:大地艺术节实际上是一种“地域型艺术节”,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为地域策展、在地创作、在地长期发展”等在地性原则和方法论而实现的。大地艺术节在中国的落地,在遵循这些基本宗旨之外,大量的工作实践全都面临全新的挑战。这实际上是一种,在中外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完全不同的前提下的,所必须开展的创新。现状不同,存在的问题自然也会不同,那么采取的解决办法也会不同。艺术节落地实施过程中遇到太多的问题,就提要说一点吧:中国现在的主要课题还是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就是解决发展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地艺术节在中国必须围绕这个方向来开展,过程中要平衡各方的诉求,所以说解决之道可以用“平衡”二字来概括。
岭南雕砖(摄影:何海洋)
艺术中国:从桐庐,到浮梁,再到这次的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整个过程中,您始终秉承着“大地艺术节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工程”这一理念,请您结合南海大地艺术节,为我们诠释一下这一理念的践行。
孙倩:从2016年到现在,在过去的七八年里,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就是社会面到底如何认知“大地艺术节”这个事物?艺术界把大地艺术节视作一种双年展三年展的扩展,或者说是公共艺术的延伸;文旅业界把大地艺术节当作是一种文旅项目,或者说是用优质内容撬动文旅投资的营销手段;老百姓把大地艺术节看作一种艺术活动,或者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而满足文化和旅游消费。各方面都站在自身的立场来理解艺术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的是,艺术节的主办者,也就是地方政府如何看待“大地艺术节”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政府也与上述几个领域的看法一样,那么艺术节的落地和长期发展就会存在局限问题。所幸的是,在佛山南海,我们遇到了一个能够充分理解艺术节属性并善于运用艺术节价值的政府。南海区政府从一开始就把艺术节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地方文化工程来看待,这是很了不起的认知高度。于是南海大地艺术节从地方名片城市品牌的加强,到文化重塑文明引导,再到活化文旅市场和产业拉动,以及社会治理的参与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效果。这既是艺术节的成果,但更是南海的成功。艺术节在南海才刚刚开始,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成果显现。
桐庐的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搁置,我们在那里投入了近四年时间的工作和努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回过头看,率先解决对艺术节的认知问题,形成政府层面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相较而言,我们在浮梁的实践至关重要,浮梁政府的魄力和眼光令人钦佩。浮梁项目目前虽然规模不大,但当地政府有意愿持续举办长期发展。它让人们看到了信心,看到了一个看得见抓的住的样板。而南海的成功,也会反馈浮梁,给浮梁项目的继续发展提供更多信心和帮助,这种良性的状态是我们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