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透过“窗框”窥探都市景观变迁——李青专访(3)

2022-12-05 作者:刘鹏飞 围观 : 797 次 评论

艺术中国:您拍摄的杭州老房子的那组照片的风格清晰锐利,而画笔下的现代建筑反而是比较模糊而抽象的,像记忆中的图像,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异化的处理手法?

李青:这可能涉及到绘画是通过手把一个图像翻译了一遍,它有一种画家参与进去的温度感,保留了人工的痕迹,包括绘画材料的痕迹,它和摄影不一样,它可以处理出很多模糊感觉,它可以把具象建筑里面的很多细节处理的更概括和更抽象,这些都是绘画的特性使得它可以这么做,这也是我需要的一种方式。比如一个蛋形建筑其实想传达的就是它的外形,蛋形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信息,我不需要传递其他的信息,所以说我用绘画来处理会更合适。

李青

李青,19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李青的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他持久的绘画实践不再围绕画面四角内的工作,而是不断地延展绘画的外部空间和观看形式。几个系列间从未中断的实验,起源于李青从2005年以来始终关心的议题,科技时代的信息与图像,观看的社会机制和权力,全球化中的人与建筑、城市的关系,消费时代的美学样式和规训,并从中调和出具备冲突性结构的新的叙事界面和表现语言。对日常空间和图像中的微观政治的捕捉,对美学传统当中的意识形态的分析,使他身上体现出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身上独特的历史意识。 

李青于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在Prada基金会荣宅,上海,中国;坪山美术馆,深圳,中国;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Tomás y Valiente艺术中心(CEART),马德里,西班牙;阿拉里奥美术馆,首尔,韩国;东方基金会,澳门,中国;歌德开放空间,上海,中国;阿尔敏·莱希;Eigen+Art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机构和画廊举办过精彩的个展。同时参加过许多著名艺术机构和画廊的群展,如上海双年展;布拉格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光州双年展特展;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洛杉矶,美国;福冈亚洲美术馆,福冈,日本;圣保罗当代美术馆(MAC USP),圣保罗,巴西;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美国;首尔市立美术馆,首尔,韩国;印尼国家美术馆,雅加达,印尼;卓纳画廊,香港,中国;大田秀则画廊,新加坡;等。他的作品也被很多艺术机构及基金会纳入收藏,例如Prada基金会,米兰,意大利;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IVAM),瓦伦西亚,西班牙;鲁贝尔美术馆,迈阿密,美国;德意志银行,德国;Kistefos美术馆,奥斯陆,挪威;阿拉里奥美术馆,首尔/济州,韩国;龙美术馆,上海,中国;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K11艺术基金会,香港,中国;Bredin Prat基金会,巴黎,法国;复星基金会,上海,中国;Longlati基金会,上海,中国;CC基金会,上海,中国;等。此外,李青于2017年入选法国巴黎Jean-Francois Prat奖。

(受访人:李青 采访人:刘鹏飞 图片来源:李青)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