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透过“窗框”窥探都市景观变迁——李青专访(2)

2022-12-05 作者:刘鹏飞 围观 : 796 次 评论

杭州房子 11

艺术中国:您之前拍摄的《杭州房子》系列像档案性影集,但我感觉照片中那些老房子的有点荒诞感,杂糅着山寨和庄严混合的感觉,您似乎也在传递这些老房子的某些审美趣味吧?

李青:摄影更像是现象的记录,那些杭州老房子算是民间建筑的地方性运动吧。杭州市郊这一带的村民根据他们对现代化豪华居所的想象,他们去设计建造出来的。所有这些建筑都有相同的结构和相似的外观,但也很不同,有的建筑西方元素多一些,有的中国元素多一些,有的就是杂糅在一起。我觉得这些建筑很鲜活,表现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年代对美感的认识,这也和我想讨论的美感有关系。

艺术中国:您刚才讲现在大城市年轻人的美感趣味趋向于流线型、圆型,而杭州周边农民自建房的审美追求似乎还有点早期现代主义的工业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差异呢?

李青:那些房子的主体结构方方正正,很实用主义,但他们那些装饰性的结构上就会有些杂糅山寨的风格,材料上相对廉价,铝合金门窗和瓷砖之类,这种风格主要集中在2000年前后。我曾经也住过这类房屋,比较了解,他们原来在村里干活,随着杭州城市的扩张,近郊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这些房子也越来越少了,逐渐被拆迁。

“李青:后窗”,上海荣宅展览现场,2019年

艺术中国:2019年您在上海Prada荣宅里面做了一个"李青:后窗” 的展览,作品直接和荣宅建筑内部空间产生了对话,感觉很多作品其实是溢出了荣宅主人的叙事主线,更有多重时空的集体和私密记忆,您这个展览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李青:那个展览空间比较特殊,过去是荣宗敬的家宅,后来被收归国有,再后来被新的国外资本介入,比如像Prada这种品牌去投资将这座旧宅做成一个艺术空间,我对这个建筑功能的变化很感兴趣,我觉得这个历史很有代表性,其实就是过去建筑在今天的城市中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他的功能不断被新的权力和新的资本所赋予和定义,这是今天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建筑和土地总是不断被新的权力和资本所更新和改变,它和人的关系也在改变。它从一个家变成一个公共空间,甚至是和当代艺术有关的空间。

迷窗·华侨城,木、金属、有机玻璃、油彩、马克笔、衣物、印刷品、铝塑板,212.5×106×10cm 2019

几何之舞 Geometric Danc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7X56X3cm 2022.4

   更新观众的观看方式和看画的经验

艺术中国:您进行的窗框系列绵延十几年了,很多人都从各种角度阐释窗系列,您本人对窗系列有怎样的思考?

李青:我觉得框形画系列是窗系列的一个延伸,一方面它从具体的窗框里打破出来,还原到一个抽象框形的结构,我觉得这是工作中不断地更新和推翻的一种方式吧。既是连贯,又是对之前创作的一种更新,这两个系列在表达主题上各有侧重。窗系列是因为窗的存在会关联到一个过去的时空,我找到的窗框并不是现代加工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过的老建筑上面拆下来的窗框,这些窗子就是老建筑的存留物,也是过去建筑的一个微缩。它提示了一个过去的时空、过去的城市、过去的寓所和过去的记忆,有一个回望过去时空的感觉,窗外基本以现代都市景观为主,一些虚拟景观也会出现。所以它是一种时空之间的关联性,但是从观看的角度来看,从单纯的绘画上来说,它还赋予了一个框形,给观众的观看加了一层屏障,虽然是透明的屏障,但是窗格本身也遮蔽了画面的一部分,它构成了对图像的一种观看的干涉和介入,也可以理解观看多了一个层次,更加曲折一点。所以从观看的角度来看,窗系列和框形画是一致的,是给观众设计了一种观看方式。

《互毁而同一的像·张国荣》,2007

艺术中国:相比图像,您觉得绘画媒介有哪些优势?

李青:相比图像,绘画会更自由一些,它是一种流动的媒介,它可以做单纯的图像做不到的事情,它其实会对图像有更多改变的空间。另外绘画会带有更多情感的发挥,绘画语言和个人的参与度都会更强。像《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正是因为颜料流动性的特性,它才能实现这个系列。因为图像是在颜料没有干燥的时候,两幅画互相印在一起,才成为两者之间模糊的图像,这个操作的过程只有油画这种材质才能实现。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