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复兴的十条评判标准——渠蒙专访(2)(3)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201年丰岛《岛厨房》志愿者服务 图片来源:渠蒙
第二个观点,创意增强是什么样?濑户内三年展有个“岛厨房”,它是由艺术家在老宅基础上修缮而成,本地老奶奶做饭,客人享受美食过程还与当地人交流,也能学到岛上的文化,这是一个多主体都能享受的空间。组织者还在岛上办生日会,每月都有过生日的岛民参加免费活动,活动并不对游客开放,这样就成为不同群体以不同方式来享受和交流的一个场所,这才是公共艺术,这才是创意增强。创意破坏和增强是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是在社区还是为社区?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创意破坏因为转换很直接,相对容易。而创意增强就要设计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看到组织者智慧的地方。
艺术中国:您觉得当前乡村建设研究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渠蒙:我要说三点,第一就是缺乏长期的观察,好多活动不可持续性,他只是做了一两年就死掉了,但这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我最早批评的学者是里兹大学社会学的一位教授,他写了一篇论文,介绍百岛在濑户内海附近的白岛搞了一个白岛艺术计划,其实就是艺术家驻村和工作室,他们复兴了一个中学校。他在艺术节开幕式时就访问了这个岛,然后他就发表了一篇非常积极的评论,提出白岛就是濑户内艺术家的未来乌托邦之类的观点。就在他那篇论文发出来后,我在两年内访问了白岛很多次,那个岛几乎死掉了。我觉得同样的学者在同样的岛在不同的时间去访问,能够有这么不一样的结论。
所以我认为在某个时间段他得出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在我之后的研究调查中并没有发生这个事情,我也跟法尔登教授交流过,他也同意我的观点,也就是说我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观察,而不是一个短期的观察。你没有长期的田野观察得出的结论,你在人类学也只是一个报喜不报忧的研究结论,这并不负责任,并不是一个全貌。
第二,我觉得缺乏一个地域性的观察,我们要评价好多个村落,包括旁边的村落,不要只看到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变成一个资源和信息不断交换的社会来看,包括艺术家从哪里来?你的艺术资源从哪里来?你策展团队从哪里来?我们都要看得透一点,你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个点而已,我们需要一个地理性的构架来看到它的资源是怎样交换的,甚至在某一个时间上,更重要的资源突然出现在这个点,变化就产生了。
最后一点,当下研究的缺点就是缺乏跨界跨学科讨论,大家都是艺术家、人类学专家或者是旅游专家来讨论这个事情,都在以自己的角度来做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大家把这些正确的结论拼在一起,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很全面的角度,就像我刚才说的时间和地域性以及跨学科角度混在一起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很难把这个结论做下来,要不就变成讨论最重要的研究案例,你发现了美术史上的新的突破,然后你发了一篇论文作为成果,但你跟社区的居民有什么关系?这不是艺术的事儿了,也不是说不是艺术的事儿。所以我的三点就是长期观察,基于跨地域性的角度以及跨学科的方法。
但这是我的想法,我希望大家来继续挑战我,更新这个模型,因为这只是我在濑户内一个区域内发现的成果,你要把全世界的艺术活动搞在一起来想,我觉得会更有意思。
未完待续
(受访人:渠蒙采访人:刘鹏飞)
渠蒙
渠蒙,综合科学博士(创意旅游地理,乡村/海岛研究),日本广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2022)、日本北海道大学高级旅游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日本和歌山大学旅游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CREATOUR International (欧盟)顾问、艺术岛中心(日香川直岛)研究总监。兼任国际海岛文化研究组织(SICRI)共同召集人兼国际海岛研究学会(ISIC)联合主席、国际学术期刊《Island Studies Journal》(《海岛研究》,加拿大)《Okinawan Journal of Island Studies (OJIS)》(《冲绳海岛研究》,日)客座主编,以及国际学术期刊《Event Management》(《活动管理》,美)、《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旅游前沿》,瑞士)、《Journal of Marine and Island Cultures (JMIC)》(《海洋和岛屿文化期刊》,韩)、《Journal of Responsible Tourism Management (JRTM)》(《负责任旅游管理期刊》,马来西亚)编委/顾问以及《Shima》(《海岛》,澳大利亚)等审稿人等。他的研究结合艺术社会学,旅游地理学和乡村/海岛研究等从跨学科角度出发来探索东亚乡村社会中的艺术振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