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家”从何处来 三秦大地寻源头
央广网西安7月10日消息(记者张伟)提起中华文明的源头,陕西是绕不开的地方之一。从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到位于西安浐河台塬地带的半坡遗址;从位于宝鸡的周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到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数的历史经典片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考古出土。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面对这些问题,任何人心里都想有个答案,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
如若寻根探源,陕西不应被错过。行走陕西,期待读懂中国。2022年11月,中华文明探源陕西之旅网络主题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物局主办,央广网陕西频道承办。数十家专业媒体通过探访陕西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以手中的笔和镜头展现中华文明的美、展现中华文明的发展成就。
众所周知,陕西地处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央,是中国文明历史考古研究关注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战场。自1934年的宝鸡斗鸡台遗址发掘以来,陕西考古人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深耕细作、潜心探索,发现了百万年前的旧石器人类遗存,大量具有文明曙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历史时期遗存,特别是具有国家文化代表的都城遗址与帝王陵寝等,基本构成了中华文明连续演进的发展史。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遗址(央广网记者张伟摄)
蓝田猿人化石:见证百万年的人类史
蓝田地处关中盆地东南部,秦岭北麓,灞河穿境而过,依山傍水。依托蓝田猿人遗址发掘现场而建立的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位于蓝田县九间房镇公王岭,是集遗址保护管理、文物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宣教工作负责人樊银涛向采访团讲述了蓝田猿人头骨发现的经过。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玉萍等6位专家组成的一支考察队来到蓝田一带进行科学考察,7月中旬在蓝田陈家窝村西北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直立人下颌骨化石!该化石的发现是古人类在蓝田这片地域内活动的重要实物证据!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65万年,和北京猿人年代相当,为探索西北及西南古人类化石发挥了重要的前引铺垫作用。
据介绍,中国在半个多世纪中,在古生物、古人类及古地质学者多年持续接力研究中,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化石更是不断出现。目前唯一可媲美非洲古人类化石的国家就是中国。
西安半坡博物馆出土的尖底瓶(央广网记者张伟摄)
半坡遗址:有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从蓝田古猿人遗址顺着浐河下游方向就能遇见闻名遐迩的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据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朱振华介绍,1954~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遗迹45座、窖穴200多个、陶窑遗迹6座、墓葬250多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鱼钩、纺轮、骨针等。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罐、瓮等。在一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据介绍,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半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其发掘确立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的开端,是建国后我国考古学者探索田野考古工作及聚落考古研究、环境考古研究新方法的实验田,同时也是培养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学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