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守望:AI赋能中国非遗保护的边界与可能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情感与身份认同。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文化正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面对这一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新机遇。AI不仅可以系统性地保存非遗文化的核心要素,也能为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活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但技术从来不是万能的,它应当是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协作者,而非主导者。我们在鼓励科技赋能的同时,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警惕过分依赖算法后可能产生的思想惰性。
当纳西族孩童第一次看到东巴经上的文字,或许会想:“这要怎么读?这是什么意思?”过去,东巴文对年轻一代而言如同天书。但现在,他们只需要利用AI就能把东巴文转化为汉字。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研发了东巴文智能识别诵读系统。该系统综合采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实现了东巴典籍的智能识别与诵读,有效地推动了东巴文这一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的传承。

图为东巴象形文字
当前,AI技术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技艺失传的严峻考验,而AI可以通过3D扫描、音视频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存档。这使得那些只存在于口口相传和经验传授中的文化,得以永久留存并成为后代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除了记录,AI还能整合碎片化信息,创造沉浸式的再现体验。在虚拟现实(VR)世界中,那些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古老场景被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公众了解非遗文化的门槛,让原本“高冷”的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2窟数字实景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谷歌的“濒危语言计划”到敦煌研究院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等创新算法修复斑驳的壁画,AI似乎为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案。但是,AI的“保护”,真的能发挥预想的作用吗?
当我们将目光再次转向AI建立起的非遗文化数字库,会发现历史的选择性在数字时代依然存在。我们曾天真地以为,互联网会真实地记录下所有信息。但事实是,数据的存储和呈现,依然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AI在处理非遗文化信息时,其算法本身就带有开发者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判断。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人们基于“需要”来确定哪些内容被优先数字化,但需要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这种基于特定标准的数字化采集过程,客观上会造成部分非遗项目被忽视或边缘化。

图为AI生成的皮影戏
这种“标准”不仅体现在记录层面,更延伸至AI对非遗文化的复原与再现中。用AI技术复原或再现非遗文化,特别是那些即将失传或已经失传的文化,曾一度备受关注。但当热度退去,我们也当做出反思。严格来说,我们不可能百分百复刻历史原貌。AI的修复与再现,本质上还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模拟与推断。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现代人的逻辑与标准,从而影响了艺术本身的面貌。而AI将文字描述可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标准,反而限制了文化的再创造。
技术的局限性提醒我们谨慎使用AI工具,也揭示出AI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定位:它应是文化传承的协作者,而非主宰者。为了实现人与AI在非遗保护上的良性互动,我们需要邀请非遗传承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模型训练,建立“传承人+技术团队”的共创机制,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算法框架。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将文化的解释权交由传承人,让他们和研究者深度参与非遗文化的知识图谱构建,确保其准确反映文化原貌。技术人员则需要将这些文化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建立动态的反馈与优化机制,使算法能够持续吸收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与此同时,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为非遗文化中那些难以被量化的精神内涵保留足够的表达空间,避免过度技术化带来的文化简单化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