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家”从何处来 三秦大地寻源头(3)
神木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构成,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目前东亚地区已知面积最大的城址。作为一处超大型中心聚落,巨大的规模、多重的结构、宏大的建筑、复杂的宗教遗存及大量精美遗物的发现,显示出石峁城址的社会功能早已超出了一般性原始聚落,应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在石峁遗址内部,不同阶层的建筑和墓葬也体现出十分显著的阶级分化。权贵阶层居住的区域——皇城台位于城内核心,已经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不仅被内、外城所环绕,而且四周建有阶梯状护墙,气势巍峨。城墙全部用石块在山峁之上垒筑而成,超过20万立方米的用石量,工程量巨大,显示出统治集团具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能够动员组织大量人力进行大规模设施建设。”陕西考古博物馆工作人员马一鸣介绍说。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立柱形石雕像(央广网记者张伟摄)
据介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通过古基因组研究发现,相比于中国其他现代人群,石峁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尤其是和中国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汉族人群之间母系遗传联系最紧密。这说明,与这些人群相比,石峁人群对现代北方汉族可能有更大的遗传贡献。
从陕西考古博物馆出土的各类考古实证表明,5000多年前,陕西地区已从早期文明的萌芽逐步进入了区域文明的发展阶段,作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中最绚丽的一朵,在相互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孕育了后世周秦汉唐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源。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陕西考古案例,讲述中国考古千年酝酿、百年发展的历程。我们从丰富的珍贵文物中可以看到考古学科的发展史,考古工作者如何通过地下文物的实物遗存,去不断地丰富延伸历史轴线,丰富历史图景的艰辛探索和努力,我们能够看到如何用物质文化构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基因图库。
陕西考古博物馆土文物展示(央广网记者张伟摄)
陕西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四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大量丰富文物古迹,文化积淀深厚。陕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8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三秦大地上,历史遗珍星罗棋布,无声胜有声,永续着千年文脉。
陕西在持续做好对杨官寨、石峁遗址等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的同时,着力提升以周原、秦雍城、秦咸阳城、汉唐长安城遗址为重点的都城考古,挖掘其中体现的中华文明基因,深入阐释其传统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社会共享中华文明的课堂,群众可以参与的文明现场;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代表的,具有遗产保护、文化体验、特色景观等功能的文化空间场所,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让陕西省的博物馆成为全社会参与的“考古课堂、历史讲堂、文化殿堂”,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工作实证了陕西文物资源至高性、丰富性、完整性的特点,体现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陕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抓文物保护,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家底;以科学创新的思维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赋予文物新的时代意义,照亮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