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胜言:功夫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
编者按:中国功夫,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土壤的独特身体哲学,早已超越单纯的格斗技艺,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功夫作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功夫热”。“汉语桥”全球冠军迪米特里(Vasetskii Dmitrii),正是通过功夫深入中国文化的肌理,感知其博大精深的内在。这种跨文化的互动表现出:当中国功夫走出国门,它便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正在于此:它允许不同文化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对话中丰富彼此。
“大家好,我叫迪米特里,来自俄罗斯。”采访开始,迪米特里主动地用中文做了自我介绍。坐在他旁边的Rustam Asadchikov,Rustam今年16岁,同样来自俄罗斯。虽然已经是第二次到中国,两人对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依然充满了好奇。“能再次来到中国,我非常高兴。”Rustam微笑着说。

图为Rustam(左)和迪米特里(右)接受采访现场
采访前,我们得知迪米特里一直在学习中国功夫。我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想学功夫。迪米特里想了想,说:“我看过一些有关中国功夫的电影,里面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那些动作很帅,充满了英雄气概。”“可以给我们展示一下吗?”我们问道。迪米特里爽快地答应了,并走到一旁开始表演。他眼神专注,动作干净利落。一套招式打完,我们不由得为他鼓掌。
在迪米特里演示的过程中,对功夫不太熟悉的Rustam也在一旁跟着迪米特里比划。尽管动作生疏,但他专注又兴奋的神情感染了每一个人。“我不太会功夫,”他不好意思地说,“但我看到了迪米特里练武后的变化。这些动作真的自带一种力量!”

图为迪米特里(左)、Rustam(中)与采编人员展示功夫动作
迪米特里和Rustam的现场反应,是中国功夫强大感染力的一个缩影。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即时共鸣,离不开数十年来功夫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厚积淀。回顾这一历程,李小龙无疑是开创性的人物。他为中国功夫和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Kungfu”一词成功进入英语词典。在他之后,成龙以幽默的表演拓展了功夫的银幕魅力,李连杰和甄子丹则以专业武技和角色深度,赋予功夫更丰富的现代表达。他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功夫的国际形象,使得功夫叙事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分支。
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语言和认知的隔阂,信息接收者往往难以充分理解源文化中的深层内涵,从而出现“文化折扣”。但这一现象在功夫电影中却得以削弱。强烈的视觉语言、普世的英雄主题以及动作本身的美学感染力,使其能够超越语言和认知的隔阂,直击人心。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不仅在传递感官刺激,更潜移默化地向外输出了东方的哲学思想与伦理观念。它让世界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图为《龙争虎斗》国际版海报
大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激发了无数像迪米特里这样的年轻人最初的兴趣,而真正的理解,发生在他从观众变为实践者之后。“以前看《龙争虎斗》,我不是很理解李小龙的‘无我’,”他坦言道,“但在练武后,我逐渐体会到其中‘顺势而为’的智慧。”除此之外,迪米特里还学习到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抱拳礼”需要用左手掩右拳,这代表谦逊和谐;“五行拳”模仿自然万物的形态与神韵,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止戈为武”的理念则指向对和平的追求。这些无法仅凭语言传递的文化概念,正通过武术这一具体的形式,悄然融入他的认知。
像迪米特里这样通过学习功夫走进中国文化的外国青少年还有很多。他们也许还不能精确地理解动作背后的武学思想,却在沉肩坠肘、呼吸吐纳之间感受到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这种凭借身体记忆达成的文化共鸣,使功夫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找到与中国文化对话的独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