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茅盾新人奖/子奖项
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由中华文学基金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桐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腾讯视频为公益合作方。2022年9月7日,第四届茅盾新人奖在浙江桐乡举行颁奖典礼,李云雷、马力(马伯庸)、俞云灿(雷默)、吕铮、郑朋(郑小驴)、班宇、王龙、闫文盛、张常春(张二棍)、陈楸帆等10位青年作家获奖,赵兴红等10位作家获提名奖。
获奖名单
获奖者
获奖评语
立足本土文化,坚守底层立场,是李云雷文学批评的鲜明个性所在。他的文学批评,围绕着如何在新世纪建构中国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深入探悉20世纪中国文学史、左翼文艺思想及其中国化的过程,专意解读当下文艺创作中的中国故事,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批评天地,发出了卓具时代特色的批评新声。
获奖者简介
李云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小说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著有评论集《如何讲述新中国的故事》、《重申“新文学”的理想》、《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等,小说集《父亲与果园》、《再见,牛魔王》、《到姐姐家去》等。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
获奖评语
马伯庸的写作涉及多个领域,但影响最大是历史题材作品。他善于发现大历史中的小细节,书写历史褶皱中的隐秘故事。历史性的故事,现代性的内核,类型化的叙事,经典化的品质,是马伯庸文学写作最为鲜明的特色所在,由此他把自己与别人有力地区别开来,具有了别树一帜的独特个性。
获奖者简介
马力,笔名马伯庸。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代表作有《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等,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一直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获奖评语
雷默擅长用一种传奇性的手法书写世之常道、人之常情,这种叙事策略,使他的小说能迅速带着读者进入他的虚构世界。平淡中有奇崛,日常中有异常,使得他的作品中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与鲜明的现代风格,通过荒诞的细节呈现普通事件背后隐藏的真实,以朴拙的语言表达丰沛的情绪和力量。
获奖者简介
俞云灿,笔名雷默,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刊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并入选多种年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日文。出版有《气味》《追火车的人》《大樟树下烹鲤鱼》,曾获《作家》金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奖、郁达夫小说奖等。
获奖评语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这是吕铮所有的两种身份。这种扎根于生活深处的状态,使得吕铮基于丰盈的生活积累和超凡的艺术想象,写出了一系列警务题材的小说与影视作品。他的小说既有起伏跌荡的引人故事,也有耐人寻味的深刻内蕴。由笔下的各类警察人物形象,既写出了当下社会的痛感,也写出了这个时代的脊梁。
获奖者简介
吕铮,任职于北京市公安局,作家、编剧、词曲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出版有《三叉戟》《名提》《无所遁形》《谜探》《猎狐行动》等16部长篇小说,多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小说作品多次获得金盾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燧石文学奖、全国侦探小说奖等荣誉,编剧作品获得第27届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第29届华鼎奖最佳编剧提名。
获奖评语
郑小驴一直遵从内心的声音写作,于众声喧哗中坚持着自我的秉性与文学的本性。他的小说叙述,既有沾尘带露的苦涩生活,又有放飞自我的精神徜徉。因而,他的小说疼痛与温暖相交融,幽怨与刚强相兼备,有土地和历史的坚实依托。这使得疏离时尚和亲近经典,成为他小说写作的鲜明特点与可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