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为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永远的黄河大合唱——2024年“五洲同声唱黄河”系列活动近日在黄河壶口瀑布启动。正值春日,黄河壶口瀑布水汽磅礴,波涛翻滚。演出现场,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合唱声、朗诵声、演奏声、黄河涛声相互交织,仿佛“黄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犹如号角,抒发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唱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这是一条滋养着民族文化的河流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所有大江大河都向东流去。这个神话又引发了另一个美好的神话,就是女娲补天。这些神话,体现着远古先民的朴素信仰和雄奇想象;背后承载的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尚书·虞书》,还有《孟子》《吕氏春秋》《庄子》等早期经典文献,都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黄河奔涌,流到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遇大山阻挡,于是大禹率领民众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水滔滔东去,三门峡也因此得名。三门峡的黄河浪中,有一块石头,叫砥柱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
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北方,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古老文明的孕育生长,染就了中华民族的炎黄底色。黄河,就是这样流淌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以这样的英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动物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180万年前;甘肃和内蒙古考古发现的碳化粮食标本,印证了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启了农业文明;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时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走向成熟,黄帝带领统一的华夏民族站在了黄河大舞台的中央,全面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肇始时代……
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到大海,沛然一体,气贯长虹。以《史记》为代表的典籍记载了古人治理黄河的魄力和手笔。在这些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懂那些有志于拯救苍生于横流中的古代英贤的心曲。他们都明白让滚滚黄流造福苍生,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一盘棋的举国合作。因此,中国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同样的,黄河也是由多条大小支流的不断汇入,才成为涵纳百川的天下长河。比如渭河,黄河第一大支流,这是一条流淌着经典文化的河流,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曾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如今,伴着黄河景观线的打造,拂去历史尘埃的渭河再现汉唐风韵,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宜居之地。渭水河畔的西安,这座有着悠久历史、闻名中外的古都,正在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万国来朝的古都长安到日新月异的西北重镇,古与今的繁荣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条展现着以民为本情怀的河流
走进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展出的《治河廉洁人物》展览。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治河能臣廉吏和人民治黄前辈的治水功绩、廉洁思想和廉政事迹。
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同志向我们介绍,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扎实开展黄河廉洁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悠久治河历史中的廉洁元素、廉洁基因。2024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进一步拓展治河廉洁文化传播渠道,认真筹备《治河廉洁人物》展览活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先秦到当代重点选取了21位具有代表性的治河廉洁人物,梳理提炼他们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嘉言懿行,配以形象的人物图片和历史古迹、遗址等插图,图文并茂深化人们对治河廉洁文化的理解,助力营造风清气正、崇廉拒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