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若问“家”从何处来 三秦大地寻源头(2)

2023-12-12 来源:央广网 围观 : 1483 次 评论

杨官寨遗址:国内首次发现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杨官寨遗址是近年来所发现的距离西安最近、影响最大的大型仰韶时代遗址。首次系统探明了庙底沟文化时期聚落的整体布局,为庙底沟文化聚落的研究找到了一把理想的钥匙,在庙底沟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利平告诉记者,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了环壕、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墓葬等丰富遗迹,遗址的功能分区、防卫设施基本完备,已经具备了早期城市的雏形。而在杨官寨遗址发现的环壕以及蓄水池都是人工修建出来的,前者作为防御设施是迄今考古发现第一座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而大型蓄水池则为城内的居民及手工业者提供了便利,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组织能力的体现。

“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仰韶遗址发现的环壕均呈不规则的圆形,而我们在杨官寨遗址发现的大型环壕平面形状呈梯形,已经出现中轴对称布局,包括我们在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墓地、门址、制陶作坊和中央水池遗迹,这种有序的规划和分工,都表明这里曾经存在着高等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史前文明。”杨利平说。

杨官寨遗址最具特色的就是展柜中展示的人面像陶器,当时的史前先民使用镂空、阴刻、浮雕、戳印等手法,将人面的形象装饰在陶器上,也代表了史前先民的信仰寄托。这些在现在看来颇有意思的形象在当时可能代表了极为特殊的含义,可能是当时人们对神、巫师、祭司等形象的表达。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型器(央广网记者侯凯奇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在这里见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等20万余件。作为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将文物与出土背景结合,以考古的视角解读遗址,勾勒出中国考古和陕西考古的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一眼看千年,寻根在陕西。”如果说三秦大地是一座幅员辽阔的博物馆,那么陕西考古博物馆则是这座博物馆中最精彩的展厅。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从神木石峁遗址到岐山周原遗址,从芮国遗址到雍山血池遗址,从吕氏家族墓到耀州窑展示,这里展现了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历史脉络。在这里,游客们或许能找到家在何处,根在何方。

距今150多万年前的南郑龙岗寺遗址和距今约115万年前的蓝田公王岭遗址及“蓝田人”头骨化石表明,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陕西境内已有古人类生活繁衍。

距今78万年至12.8万年间的中更新世时期的蓝田陈家窝遗址及下颌骨化石、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及龙牙洞遗址、大荔甜水沟遗址及“大荔人”头骨化石,这些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明显表现出对更早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大荔人”的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我国境内远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关键证据。

距今约7000年至8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是目前所知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远古人类结束了长达百万年的穴居历史,在秦岭南北两侧的渭河、汉水流域沿河营建聚落,开启了秦岭南北两侧人类定居的历史和农业生产以及定居生活的模式。

出土器物表明,老官台先民已掌握较高水准的制陶工艺,陶器制造多为手制,器型比较简朴,以钵、罐等为主,最具显著特征的当属三足或圈足器,各式器物在底部多有三足支撑,三足稳定的原理在当时可谓用到了极致。此外,考古证明这里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出现粟作农业,开始家养猪、狗等,驯养牛、鸡等,说明当时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家畜饲养。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陶鹰(央广网记者侯凯奇摄)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石峁遗址展厅记者了解到,距今4300年前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已经展现出早期文明的辉煌,延安芦山峁遗址、神木石峁遗址等超大型聚落已经跨入了早期城市,并作为统治权力象征的邦国都邑的行列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