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从义理庄学走向人间庄学(2)

2023-11-06 来源:光明网 围观 : 1708 次 评论

庄子不仅仅属于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庄子思想不能仅仅局限在高端的象牙塔中,仇视和贬低庄子思想的错误认识应该逐步清除。我们认为,庄学固然是一种高端的义理之学,同时它也是一种亲切的人间学说,它表现为一种亲近平民的处世态度,代表了平民阶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体现出一种平民阶层处世修行的方式。庄子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清静无为,庄子思想具有典型的平民精神。是故,庄子属于当今时代,庄子属于当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研究庄子思想,践行庄子哲学,并不是要排除其他思想而独尊庄学。只有庄子思想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在此以儒道两家为例,儒家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儒家重现世,尚事功;道家重超越,尚思辨。儒家思想更关心群体,社会;庄子学说更关心个体,精神。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促进了封建时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特别是其中的礼与法家的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社会,对现实社会影响极大;庄子擅长以道德、无为、无己、无用、无情、自然、逍遥、齐物、安命等概念构筑人的精神境界,表面上与礼法制度鼎足而立,但事实上可以与儒家思想形成一种互补。《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代表了道家思想,阳代表了儒家思想,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今天的社会中不仅仅需要加强法制和礼制,同时也需要践行庄子的若干学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学说去对症治疗。在这个时代里,人们面临着种种生存挑战,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具有情绪低落,精神痛苦,情感脆弱,缺乏朝气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庄子》等经典文本中吸取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密切,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

1.庄子一生抱道而行,道在哲人心中。《老子·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动,遵循道的规律。《庄子·知北游》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与儒家的以仁为己任不同,道家在精神层面抱道而行。庄子尤为重视个体的精神生活。《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下》),在喧哗与浮躁中保持着自我思想的独立性。与道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站在高处看待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2.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道家思想智慧,其中自然包括庄子思想。《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大宗师》曰:“天与人不相胜也。”老庄意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庄子在《逍遥游》《秋水》等篇中从天地的大视角来看人,主张人要摆脱小我,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现代人越来越明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不能排除庄学思想。《庄子·德充符》曰:“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如何处理好两个世界的关系?庄子提出了一是用心若镜,一是与物为春。《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外在的世界虽然像走马灯一样运转,但它们无法影响到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只是客观反映外在世界。《德充符》:“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客观的规律无法改变,外在世界也不听我们的指挥。面对客观世界,我们只能接受现实。但是,人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躺平,相反我们要积极行动,与物为春。

4.庄子的养生观值得我们汲取。《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生命是有涯的,人的生命不可能无限延长。庄子不反对锻炼身体,在《庄子》中我们经常看见庄子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庄子主张采用心斋坐忘之法去调整身心。《人间世》:“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种静坐之法也见于儒家和佛家的修行实践,应该是三家共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