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理庄学走向人间庄学
《南华真经》嘉靖世德堂本内页资料图片
任何一种伟大的学说,想要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需要其两翼同时发力,且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一翼为理论,一翼为实践。庄学发展中的两翼,一是义理庄学,也就是学术庄学;一是人间庄学(《庄子》一书关注处世之道,具有一定的平民性,又有《人间世》一篇,故本文称之为“人间庄学”),也就是实践庄学。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义理庄学一翼独大,研究成果几乎汗牛充栋,相对而言,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未能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认可,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局面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
一
如果从《庄子·天下》算起,传统的庄学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其中有文献学研究,有思想文化研究,也有文学研究,在义理、辞章、考据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前人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不是单一的,自古以来就有以道(教)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等不同的解读方式。以道教解庄者,如明代道士陆西星有《南华真经副墨》;以佛解庄者,如明代释德清有《庄子内篇注》、近人章炳麟有《齐物论释》、今人韩焕忠有《佛教庄子学》;以儒解庄者,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了“庄子阴助孔子”说。近代以来盛行以西方哲学解庄,学者们采用西方本体论、认识论等归纳方式,用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概念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分析解读庄子哲学。有学者将庄子思想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流派进行比较,有学者认为庄子与后现代哲学存在着某种共同话题,努力讨论庄子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会通问题。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庄学研究在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将会持续深入发展。《庄子·养生主》曰:“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学界对庄子义理的探究是无穷无尽的,相应的对庄子思想的践行也应该与之并驾齐驱。
应该承认,在实践层面,前人对庄子思想的践行也不是一张白纸。义理庄学和人间庄学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义理庄学的提升为人间庄学创造了充分条件和发展空间。在前修时贤的研究中,各种通俗本、注释本也都属于人间庄学的范畴,例如宋人林希逸的《庄子鬳斋口义》就是用宋代口语写就的《庄子》研究著作。近现代以来出版的各种今注今译本数量更多,影响更为广泛。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通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积极宣传庄子学说。但是,相比于庄学的义理研究,普通大众对庄子思想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庄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接受和运用远没有引起大众足够的重视。
二
与义理庄学相较,人间庄学迄今未能受到充分重视。造成人间庄学未能进入平民视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历史上那些失意文人士大夫偏爱庄子思想,夸大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实则带偏了部分读者。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早年一般所读的圣贤书都是儒家的经典,他们进入仕途之后,以平治天下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是当他们在官场失意,被动地退出官场之后,往往会主动投靠庄子,把庄子思想视为一种心灵的安慰剂。这时的士大夫把官场与田园对立起来,把孔子与庄子对立起来,他们常常会主动过滤掉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积极成分,只是沉醉在他们所理解的庄子的消极思想中。
其二,庄子思想本身是深奥精微的,常人难以理解。例如《齐物论》既有文字上的障碍,也有意在言外的表述,其哲学思想深不可测。《齐物论》全文3000多字,通过是非、有无、物我等范畴,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具有极高的抽象分析能力。从古至今,对庄子思想的高端研究大都局限在象牙塔中,远离了普通大众。庄子学说中既有形而上的问题,也有形而下的智慧,而义理庄学重点关注庄子哲学中形而上的部分。表面上看,庄子哲学讲究无用之用,无法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的理解也影响了庄子思想向社会下层的传播。
其三,特殊年代形成的错误认识对庄子思想的传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封建时代,有些极端的儒家学者将庄子视为寇仇,恨不能灭之而后快。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用阶级斗争观点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批判庄子提倡鬼混的人世间,庄子思想代表了醉生梦死、精神堕落、自欺欺人。这一观点在学术上早已站不住脚,但在普通民众当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人迄今认定庄子是消极思想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