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是什么学历?来涨知识(3)
其二,为什么孔子晚年弟子才有学问,早期弟子只能做官,都没有像样的学问。
不管接受多么高级的教育,都需要终身自学,今天如此,古代也是如此。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再自学,显然要容易得多。孔子只接受了蒙学教育,十五岁开始发奋自学,其自学的道路自然要艰苦许多,漫长许多。
孔子认为自己七十岁学问才到家。孔子早期弟子几乎没有一个做学问的,其入室弟子如颜回、子贡、子夏、子张、子游、宰我、曾子,都是晚期弟子,名震吴国的澹台灭明也是孔子的晚年弟子,这就与孔子晚年学问才老有所成有关。孔子的徒孙辈,凡是有大成就者,也都是孔子晚年弟子的门徒。子路是孔子早期弟子,但几乎终身追随孔子,是个特例。
其三,孔子有无可能开创六艺传统。
春秋末期昭公、定公、哀公时代的君子和孔子师徒,都经常讲《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六艺”有可能在战国末期就被称为“六经”,《庄子·天运篇》引孔子、老子语录,就称“六经”。春秋时代称“六艺”为“六经”,这是个孤证,可能庄子一派人在引文时,无意之中用后世“六经”之语称“六艺”,这类情况在古今文献中案例都很多。《尚书·尧曰篇》有“四时”,而“四时”源于周初,等等。汉代至今的学者总是说,孔子开创了六经传统。这个可能性恐怕没有。
孔子只读了家学,发蒙而已,当时国学教育体系,恐怕还没有将《易》《春秋》作为课程,孔子发蒙时,只是初学《诗》《书》《礼》《乐》而已。当时《易》的价值恐怕还没有被发现。《春秋》的西周史部分,其最重要的历史被《尚书》收录,列国《春秋》的重要性下降,很可能就没有被纳入国学序列的教材和课程。等到春秋时代末期,大约在鲁昭公、定公、哀公时代,《易》的重要性被发现;列国《春秋》的春秋史部分积累也已经比较深厚,这才被补充进入国学序列的教材和课程。所以我推测,孔子发蒙时,根本没有学习《易》《春秋》。《春秋》是史书,时间与《尚书》衔接,自学可能方便一点。《易》非常特殊,无人指点,自学可能比较麻烦,所以孔子五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7·17)
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设帐,当时大约三十五岁;五十多岁才可能教弟子《易》,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孔子设帐期间,华夏列国的乡学、家学,均以六经授徒,而孔子设帐的开头二十年至少不能以六经授徒,这一事实已经可以证明,六经传统始于春秋时代的国学,而并非始于孔子。
要讨论孔子的学历问题,好像是个玩笑话,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可以解决若干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文/吴天明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