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是什么学历?来涨知识
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有什么学历,问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在开玩笑,其实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可望解决孔子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自从春秋时代初期周天王举办国学、诸侯举办乡学、公卿大夫举办家学以来,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已历经两百年左右,天下的学问已经好生了得,华夏大国的贵族们,无论是“先进”(于礼乐)还是“后进”(于礼乐),几乎全都接受过相当程度的国学教育,受到过名师的指点。孔子作为天下第一位民间设帐授徒的老师,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接受过乡学教育,那么孔子受到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是否受到名师指点,自然是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如果知道了孔子的学历,至少可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为什么直到鲁定公十年(前500)孔子五十三岁时才真正做官,而此前一直没有做官;孔子为什么被人耻笑没有师承,为什么被迫终身自学六艺,“五十以学《易》”;为什么说孔子并没有开创六艺传统,而只是遵从了春秋时代国学的传统,汉代至今学者公认孔子开创了六艺传统的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等等。
中国的国学教育体系,不同于清末民初建成的国民教育体系。国学教育体系的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虽然也有传授文化知识的作用,但主要是为了培养治理国家的官员,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国民教育体系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并进一步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国家的发展质量。两种教育体系的培养对象、办学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
国学教育体系什么时代建成,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用考据学的方法恐怕很难弄明白。不过,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文化发生学的方法,做出比较合情合理的推测。国学教育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可观的剩余财富,为了争夺剩馀财富,贵族之间矛盾重重,甚至出现弑父弑君之类现象,国家治理成了复杂的专门的学问;二是文字成熟,书写条件成熟,有书,有老师,有学生,有学问。根据这两个条件,尧舜夏商周都不可能出现国学。尧舜时代尚处在新石器时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太低,不需要国学,也办不了国学。夏商周时代进入青铜文明时代,进入阶级社会,说明社会财富积累已经相当可观,以致出现了大禹传子、商汤灭桀、周武伐纣等争夺天下利益的事件,治理国家已经很麻烦,需要举办国学,培养国家治理人才,但是书写条件还不成熟,不能出现书。春秋时代中国进入钢铁文明时代,钢铁工具锋利坚韧而且便宜,能够大量制作“方(木板)策(简牍)”,简牍类的图书才能大量出现,才有老师,有学生,国学才能建设起来。春秋战国的图书都是简牍类的图书,汉代至今才是纸张类图书。
春秋时代的国学教育体系,包括华夏公卿大夫举办的家学,负责教育本家族的贵族子弟;华夏诸侯举办的乡学,负责教育本国的贵族子弟;周天王举办的国学,负责教育周王国和华夏诸国优秀的贵族子弟。一个国家,公卿大夫几十上百个,家学自然有几十上百所,而乡学只有一所,许多小贵族的庶出子弟势必难以上乡学;周天王分封诸侯几百个,乡学自然几百所,而天王的国学只有一所,许多小贵族的嫡出子弟势必难以上国学。乡学毕业,经过天王安排的考试,成绩优异者才可以上国学,不能上国学者,直接给本国诸侯做大臣,或给公卿大夫做家臣;国学毕业者,给天王做王臣,或给诸侯做大臣。家学毕业,怎样筛选上乡学者,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考虑到供需严重不平衡,想必贵族子弟的身份等级就是乡学的筛选标准。
孔子虽然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是家道中落已久,其父亲叔梁纥只是鲁国的一位乡邑大夫,仅仅相当于后世的县长,当时是最小的贵族。叔梁纥一妻二妾,妻生九女,无子;长妾生子孟皮,小妾生子仲尼。按照周礼,无嫡立庶立长,那么叔梁纥去世,孟皮才能嗣位,孔子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很低,只比平民百姓稍好一点。
按照春秋时代建设的国学教育体系,孔子尽管是小贵族的庶出幼子,但读孔氏家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与《红楼梦》中贾政的庶子贾环也可以上家学的情况相似,但是孔子很可能无法上鲁国的乡学继续自己的学业。有几个证据,可以佐证这一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