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是什么学历?来涨知识(2)
其一,《左传·哀公八年》记载,当年鲁国乡学在校生的规模为三百人,均称“国士”。由此推算,鲁国乡学每年只能招生几十人,恐怕轮不到身份卑微的孔子。
其二,家学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初知礼乐,后世称为发蒙,所以无需名师指点。而乡学、国学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已经不再是重点,培养国家治理的官员才是重点,所以需要名师指点。孔子被人嘲笑没有师承,说明他很可能并没有上乡学,没有得到名师指点,遑论国学。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篇》19·22)
子贡是卫国人,求学鲁国,又在鲁国做官。孔子去世,守孝期满,子贡就回到卫国,做了相,位列公卿,所以与卫国大夫公孙朝同朝为官。公孙朝当着子贡,公开嘲笑孔子学历不行,没有得到名师指点。弟子子贡则为老师辩护,说自己的老师虽然学历不行,也的确没有得到名师指点,但他老人家一生无所不学,所以无需“常师”。
其三,孔子自己的话,暗示他只读了家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2·4)
春秋时代的贵族子弟,八岁开始上家学,十五岁正是家学毕业,要上乡学的年龄,可是孔子因为出身卑微,上不了乡学,故立志自学,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七十多岁即将去世时,还提及此事,总结自己一生的自学经历。
孔子讲学图
其四,孔子一生做官的经历,证明孔子只读了家学。
春秋礼制,乡学毕业生给诸侯做大臣或给公卿大夫做家臣,国学毕业生给天王做王臣或给诸侯做大臣,但是孔子五十三岁以前却什么“臣”都不是,他给齐国上卿高昭子做家臣,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家臣,并没有贵族的身份。按照春秋礼制,华夏大国上卿的“宰”即总管,才算下大夫,才是贵族,而孔子不是高昭子的“宰”,不算真正的官员。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篇》9·6)
如果孔子读了乡学,至少可以给华夏大国的公卿做一个总管,有爵位,有俸禄,也不至于为了生计去做“鄙事”。
孔子能够设帐,可能与周天王举办的国学在鲁昭公时代被迫停办,致使华夏大国公卿的子弟都无法继续接受教育有关,当时王朝实在太贫困,常常连安葬天王和王后的钱都没有,被迫向鲁国讨要丧葬费,不可能有钱继续举办国学。孔子设帐,还因为先有鲁国公卿孟僖子(《左传·昭公七年》),后有齐国公卿高昭子做孔子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赞助人(《史记·孔子世家》)。当然,孔子自己做官以后继续设帐,政治上经济上就都没有任何问题了,即使辞职以后,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孔子曾经让弟子原宪做总管(《论语·雍也篇》6·5);公西华到齐国出差,弟子甚至给他母亲许多年都吃不完的粮食(《论语·雍也篇》6·4)。这些都说明,孔子辞职以后,俸禄变化不大,可以自费办学,养弟子。
根据上述证据,我们可以推定,孔子只读了家学,明白这一点,若干历史悬疑问题就可望解决了。
其一,孔子开始设帐授徒的时间。太史公《孔子世家》认为,孔子于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时设帐。即使完全不考虑别的因素,只要知道孔子的学历,我们就可推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春秋君子一般十五岁家学毕业,只是认了几个字,初步知道一点礼乐知识而已,怎么可能设帐授徒,去教那些乡学毕业生?太史公的依据是《左传·昭公七年》,找来原文一看就明白,《左传》作者用“探后之语”说,孟僖子临终,叮嘱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春秋·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本年二月,孟僖子去世。春秋礼制,公卿大夫丧期为三个月,丧期四月底届满,孟懿子五月嗣位为卿,南容五月拜孔子为师。那么孔子应该在鲁昭公二十四年五月设帐,这年孔子三十五岁。这是迄今为止,对孔子开始设帐的时间最准确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