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远古时期就制盐了!看各色调味品是如何登场的(2)
早期的酱园作坊设备简陋,只有地甑、曲室、簸箕、发酵缸等,产量低。销售方面,除大厂有门市部外,小作坊则采用雇人沿街叫卖,串乡赶场等方法兜售。为争取回头客,厂家都非常重视质量,遇有霉变,宁可倒掉也不卖给食客赚钱。其生产所用原辅材料,主要是黄豆、蚕豆、小麦、食盐、辣椒、鲜菜等。
老酱园行庄
1933年,华志超到江北县静观场“福申源”酱园厂当学徒,他心灵手巧,刻苦钻研酿造技术。1936年,他选用优质大米、小麦和中草药科学配方,改进醋酿造的传统工艺,经反复试验,酿制成功别具风味的静观醋,成为本埠名优产品。此后他又精心研制,先后创造了十多种酱园名优特产,其中知名的有静观豆瓣、静观糟蜜咸菜、静观辣椒萝卜等。在1945年举办的全国食品展销会上,静观糟蜜咸菜获得国民政府经济部嘉奖。
“浙帮”涌入各有千秋
抗战爆发后,国府迁渝,江浙一带的“上海”“老同兴”“同昌”“义记”“天源”“老同川”等15家厂商迁来重庆,加上全市原有酱园,厂商最多时达77家。酱园依口感划分为两派,即本埠的“川帮”与迁来的“浙帮”。“川帮”酿造酱油采用“稀醪法”(当时称为科学酱油),生产周期短,色淡味重,适合本地人口味。“浙帮”采用固体双缸方式,生产周期长,色浓味淡,适合下江人口味。两个帮派各有粉丝拥趸。
最具代表性的“老同兴”酱园属于“浙帮”。其发起人汤志轩是浙江诸暨人,有本钱,有投资眼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江汉平原连年遭受水灾,市场凋敝。湖北沙市的同兴酱园生意萧条,老板只得托人到上海找人接盘,愿将酱园折价出让。汤志轩到沙市考察,收购了老厂,更名为“老同兴绍酒酱园”,主要产品为酱油和绍酒。
1940年6月,沙市、宜昌相继沦陷,汤志轩来到重庆,开办规模最大的总厂。酱园选址通远门旁的兴隆街,附近有条支马路连接黄家垭口和两路口,交通方便。他带来了几位技师,招聘了数十名员工。管理人员均为江浙人,组成以“下江人”为核心的嫡系班子,保证自己的管理措施能不折不扣得到落实,由上至下严格贯彻执行他制定的“只有店管人,没有人管店”的治店方针。
“老同兴”酱油味道纯正,颜色好看,开业后门庭若市,许多油蜡铺为之代销零售,批发业务也兴旺发达,盈利甚丰。于是,汤志轩又先后在四川成都、宜宾、乐山、自贡、内江、涪陵、雅安,湖北巴东、云南曲靖、楚雄、乐丰、祥云,贵州贵阳、遵义,湖南衡阳,广东曲江,湖北恩施设立分厂20余家,名声鹊起,占据大后方半壁天下。
老同兴酱园商标
来渝厂家增多进而引发竞争,各酱园相继低价抛售,导致价格混乱,纠纷扯皮时有发生。市民则乐不可支,但逢降价就去买盐酱醋和调料,生产厂家都暗暗叫苦。后经几个大厂牵头,1940年8月组成“重庆市酱园商业同业公会”,在城区、江北、南岸、沙磁区分设事务所,方才逐渐平息事态。同年,私营黄花园酱油厂创办,后来居上,发展成可批量生产酱油、醋、豆瓣酱、甜面酱的大厂,至今犹存。
味精抢滩一瓶难求
1940年底,上海“天厨”厂在渝投产,产品为有名的“佛手”牌味精,老板名叫吴蕴初,号称“味精大王”。
有人曾绘图表示,地球上除了不同的气温带外,还有个“辣带”。其大致由朝鲜起,经过我国华中、西北、西南的东部,再从广西、云南延伸到南亚次大陆。重庆恰恰坐落在“辣带”上,“天厨”厂要打开销路,首先就得争取这群“辣民”。
吴蕴初试制出味精之初,是亲自出马打广告的。那是在1921年,他走进上海“聚丰园”饭庄,叫来菜肴,把自带的一小瓶味精添进汤里,喝得津津有味,并为同桌的顾客也添一点,引起邻座的注意。他常来常往,吸引了颇有资财的酱园老板张逸云,由其出资5000元,“天厨”味精厂才得以在上海创办。
吴蕴初来到重庆,袭用老谱,首先向有名的“白玫瑰”“皇后”“凯歌归”“小洞天”等餐厅,免费赠送一批味精,供其烹饪之用。“佛手”味精果然名不虚传,但凡添加了此物的菜肴,味道格外鲜美。
这样一来,“天厨”厂城区营业所前排起长队,柜台差点被顾客掀翻,满城争抢味精,一瓶难求。连达官贵人也纷纷致函吴蕴初,请求给予方便。后来货币贬值,缺俏的味精,竟成了黑市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筹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