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工艺复兴带向乡村未来——张雷专访(2)
融•编织舘现场 摄影:刘鹏飞
艺术中国:您将融设计图书馆和“品物流形”公司搬迁到青山村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张雷:我觉得人的因素会高于环境因素。我看事情会有一个时间线,我看到在青山村一个年轻人张海江正在做水源保护,我会看到未来十年这里会是一个适合创业和生活的地方。还有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这种方式在商业上不会特别成功,现在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家具、产品、面料是跨学科研究型的,像一个研究生院,这种方式绝对是高成本,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烧,就需要控制成本,我们又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我们想到在未来20年甚至40年,我们可以在青山村工作生活。像我们做融设计图书馆并不是只为做一个图书馆,它本身就是一个几十年的研究计划。
青山村稻田 摄影:刘鹏飞
青山村公共汽车站 图片©品物流形
青山村纸伞亭 图片©品物流形
设计师Chris教村民手工艺图片©品物流形
青山村两位女性村民曾带着自己的作品《水的一生》,登上了亚洲顶级设计展“设计上海”的展台图片©品物流形
艺术中国:我感觉杭州这边的乡村更偏好一些欧式风格的民居,您对此怎么看?
张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乡村的审美权是被剥夺的。像我爸爸他们那个年纪,穿的衣服,用的东西是一样的,计划经济下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哪个好看,那是集体的审美缺失。这就导致改革开放后,一下看到国外的东西如此丰富就会过于迷恋。但像零零后他们看得多了,就不会特别喜欢这样的东西,这种影响虽然会存在,但也一直在降低。但我们也不会去干预,要把审美权还给村民,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你认为小洋房是美的,那你就做小洋房,做你最喜欢的东西。
艺术中国:您认为中国很多乡村建筑出现千村一面是什么原因?
张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建筑师没有参与。它的建筑设计费是建造费用的2-3%再打折,比如某个公共建筑建造费用是2,000,000元,设计费就是3%打折仅仅是42,000元,你还指望人家给你设计什么?只能去套设计施工图,所以千村一面就这么出现了。
青山自然学校 摄影:刘鹏飞
张雷
张雷,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设计总监“融 Róng”设计展策展人。带领“品物流形”设计团队获得20余项国际设计大奖, 用当代设计语言对传统材质, 传统手工艺重新定义, 作品在意大利、法国、荷兰参与全球巡展。与 Christoph John 和 Jovana Zhang 共同创立非盈利机构融设计图书馆,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体系,推动当代设计对传统材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