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抗议世界的不公正——泰国艺术家瓦桑·西蒂克特专访(2)
在讲座结束后,艺术中国记者围绕泰国当代艺术概貌对瓦桑进行了简要采访。
曼谷艺术文化中心(BACC) 图片来源: viehotelbangkok.com
The last fisherman 最后的渔民现场 图片来源:中间美术馆
艺术中国:在“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的展览中,您和其他几位泰国艺术家的创作都运用了鱼的形象,鱼在泰国的艺术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瓦桑:这是一个委托集体创作的项目。去到那边之后,我们和当地人聊了些他们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怎么去改变?并且以此为灵感去进行创作。湄公河由四条河流汇聚而成,围绕湄公河百姓种植水稻获得大米,整个社区的生活都是依靠河流去生存的。于是鱼自然而然形成了在他们心目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Cleaning the water, Cleaning the Sky, Cleaning the Earth, 2020, Loei 图片来源:中间美术馆
艺术中国:湄公河的自然生态受到破坏之后,艺术家的创作是否想传达出对于河流的保护?
瓦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为保护河流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艺术,能将“共同责任”这个概念更好的传达出来。如果河流被污染,人也没有办法生存了。
艺术中国:您强调“艺术为人民”的理念,那么泰国民众对于当代艺术是怎样的态度?
瓦桑:大概在十五年前,我们做过一个叫做“BACC”的曼谷文化艺术中心,很多年轻人和小孩子很喜欢去看。这都是12年前成立的,在那之前,大家都是去商场之类的地方,建立之后会有大概5000—8000人进到美术馆观看,那也是免费的。这个艺术中心在城市非常中心的地段,成本也非常高,但是我们很幸运有所有的艺术家一起努力来做成这件事。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标志性的地方,并且为大家去了解当代艺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空间。
艺术中国:您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有怎样的看法?
瓦桑:我之前在798的唐人艺术中心举办过展览,唐人艺术中心在泰国也有分布。所以我通过唐人艺术中心经常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我觉得这些作品都非常有趣。2005年的时候,我在798看了非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感觉非常让人激动。那个时候我还看见过很多年轻艺术家的行为表演,同时也加入了他们,因此认识了很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
(受访人:瓦桑·西蒂克特 采访人:刘鹏飞 采访翻译:中间美术馆陶然 采访录音文字整理:曹枫茹 文字资料参考:中间美术馆朱雅楠提供的“河底的鱼骨在我们视线的盲区活动回顾”、mutualart.com 、 widewall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