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如何激活艺术节庆活力——肖剑专访(2)
我当时也去了村里本地剧团的现场,那里主要表演京剧或地方戏,现场的观剧方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的方式也非常相似,闲聊着,很放松。我当时就感觉这才是观众与艺术融为一体。如果我们问当地某一个居民对戏剧的感受、意义和价值,他可能谈不出什么。但他会觉得很有意思,就像他看京剧或者地方戏一样。所以到底本地居民和艺术产生了什么连接呢,我觉得不仅要对本地居民的范围进行扩大,思考连接的形式也要扩大。不管是艺术本身对它产生了吸引力,还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对他有吸引力,只要能唤醒他的熟悉感和连接感,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艺术中国:连州摄影节也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广东的连州小城也不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摄影节也没有太多摄影文化的氛围,但这样一个学术化的摄影节能在连州持续了十几年,形成了一个国际品牌,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肖剑:我去了三次连州摄影节,我能感觉到当地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连州摄影节的开幕展和其他地方节庆不一样,开幕时的观众和展览容纳的人数非常多。它和平遥电影节也不一样,平遥开幕式中主要吸引人的是走红毯环节,准入的门槛也比较高,也并不是很多人能进去观看。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爱丁堡艺穗节
艺术中国:你考察的地方节庆的艺术形式主要是戏剧、电影和摄影,而当代艺术节能在小城镇或乡村连续举办十年以上的情况,目前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这是不是说明地方上的居民对更为当代艺术化、更为先锋性的节庆还缺乏认同?
肖剑:我在英国爱丁堡的时候,当地有两种不同的艺术节,一个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它是一种精英式的、大多基于室内的节庆模式。当时爱丁堡一些人为了反对这种艺术风格,就创建了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实行了另一种模式,艺术节中的很多活动在户外展开,艺术形式很多也都是行为艺术,这种方式可能比装置和雕塑更能被观众理解。我也分别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节采访过相关的负责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nding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的总监乔纳森爵士的策划性非常强,他会亲自寻找艺术家,精心策划整个艺术节,呈现艺术节的专业性,所以艺术节和当地观众产生互动这些事情在他看来并不是很重要,他认为艺术专业性能让更多的人领略艺术的极致。这个总监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声誉和头衔,呈现了非常精英化的状态。他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与城市发生关系的见解,都源于他精英化的理解方式。而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强调打破精英模式,希望艺术发生在任何人的周围。它认同的方式就是没有什么规则,谁想要去表演,哪怕是刚刚入行一两年的艺术家都可以去艺穗节里表演。
肖剑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介与文化分析博士,兼任国际文化研究学会(ACS)理事,浙江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青云文社研究所学术主持,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起“艺术与媒介”(AMF) 国际论坛,原英国《Nottingham Evening Post》记者,英国“New Art Exchange” 美术馆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校外指导老师,积极参与当代艺术与公共讨论,与艺术机构、艺术家合作研究与创作。出版英文专著《Punk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国朋克研究), 中文专著《影像-城市-历史: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