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小城镇如何激活艺术节庆活力——肖剑专访

2022-07-05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323 次 评论

平遥电影宫

平遥电影节

肖剑:贾樟柯是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方式和他的地方感结合的特别紧密。贾导的很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山西拍摄的,所以他的电影节之梦一开始就放在了山西,希望能够从山西出发,走向全球。我觉得“全球化”是个后殖民的概念。当我们理解全球化这个概念的时候,这种全球视角还是带有强烈的西方视角。其实我们身处于这个时代,即使足不出户也依然生活在全球的联结中,沉浸在全球化的地方体验中。然而,贾樟柯有一个视角的转变,提出非西方电影,与全球现在对知识生产系统中强调“全球南方”的诉求相呼应,更是在全球板块中有自己的文化声音。在贾樟柯的组织理念中,世界版图中的东亚、东南亚系列、大都市背景下的小城经验,都构成了他对于非西方的一个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抗衡美国文化霸权,还暗含着对权威城市的一个挑战。

艺术中国:某种角度看,平遥电影节和乌镇戏剧节仍然属于精英文化,吸引的是全国电影或戏剧界的大咖和爱好者,当地居民对此是否有足够的接纳?  

肖剑:我们现在经常就艺术介入城镇或是乡村提出问题:能不能真正渗透到居民日常的生活中去,能不能和本地结合,能不能真正发生影响?这与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问题密切关联,即艺术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过程还是受到文化关系等的影响,通常我们认为自律他律会共同作用。我在乌镇戏剧节期间采访了戏剧节的组织者黄磊并问了他一个问题:我在乘坐出租车时问司机知不知道乌镇戏剧节,司机表示对戏剧节并不关心,那么您是否认为这表示着戏剧节无法融入本地人生活。黄磊则回答,为什么要每一个人都融入和认同?这种融入与否的问题其实也体现着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矛盾。

乌镇戏剧节

另外,本地居民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我们很多时候在谈论本地居民时,视野都比较窄,但事实上本地居民的层次丰富,范围也比较广。比如与平遥电影节相对的“本地居民”这个概念就有很多层次:山西人、平遥古城外的居民、平遥古城内的居民等。古城里都是做旅游观光生意的人,他们有观影的热情,有些人也会去看明星走红毯、看电影,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平遥电影节看成经济来源。而对于平遥整个地方居民甚至说扩大到山西,可能受到的影响就更为深刻。比如平遥电影节中有许多当地人自己拍摄的影像。贾樟柯现在是山西电影学院的院长,自然也会带动很多山西本地人前去学习。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形态比较稳固,但教育却能让孩子们受益,从中受到影响。

艺术中国:艺术节庆对本地居民产生具体影响还有哪些有趣的例子?

肖剑:当时我去山东的方裕村参加方裕村戏剧节的时候,感觉那里非常有趣。那是一个非常小的古老村子,那里召集村民看戏的方式还是用大喇叭喊,但就在这里我确凿地体验到“当地居民受到了艺术影响”。以前我觉得受到艺术影响就是他们会非常喜爱这个艺术,或者跟我们去探讨艺术的意义,但是方裕村村民欣赏艺术贴近艺术的方式就是他们认为亲近熟络。

方裕村戏剧节

方峪村戏剧节主要是一些外国剧团在演出,他们有自己排演的方式。其中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剧团在古戏台的表演。我当时采访日本剧团的人,他们告诉我,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样的户外环境中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从现代语境来看,他们本应该在更为密闭的室内空间里演出,但在方裕村的户外演出让他们有了另类的体验。戏台后面还有行驶的拖拉机,还有其他影响表演的情况,但当地居民很喜欢。有一个老奶奶搬来小板凳坐到舞台很近的地方,非常认真的观看表演。方裕村村民对于戏剧的亲近感能从他们的姿态和行为看出来,村民在观看戏剧的时候都不是正襟危坐的一个状态,而是边嗑瓜子边闲聊的状态,村民对这种戏剧氛围是很亲近很喜欢的,所以有这样放松的姿态,这其实也和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氛围很相似。莎士比亚时期人们看戏剧的方式也都是非常放松和市井的。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