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高大上的太师椅竟然源自秦桧(2)
其实,太师椅种类很多,用途也广,后面几个朝代都在用。但到了明朝,那种有荷叶托首的太师椅不太出现了,大概是因为秦桧太过罪大恶极,自然对跟他有关的椅子也变得不受待见,而且,太师椅也叫回了它最初的名字——交椅。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椅子的第四个重要阶段:明代,重点讲讲著名的圈椅和官帽椅。
刚才我们说,秦桧风格的太师椅不见了,但另一种风格的太师椅横空出世,那就是圈椅。明代的圈椅也叫做太师椅,但是抛弃了宋代太师椅“交椅”的属性,不再可以折叠,而是变成了四腿直立的固定结构。
在明代,家具行业最大的特点,是追求精神享受的文人参与到了设计当中,这圈椅造型上圆下方、外圆内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乾坤之说和处世原则完全吻合。
在实用方面,圈椅的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的时候,人的整条胳膊都可以得到休息,是所有椅子里最舒服的一种,所以也是地位最高的一种。
除了圈椅,明代的代表性椅子还有大名鼎鼎的官帽椅。
顾名思义,官帽椅是因为造型很像古代官员戴的官帽。不过,这官帽椅还有南北之分,北官帽椅在搭脑和扶手的地方,木头都是伸出去的,所以也叫“四出头”;南官帽椅的拐角圆润,全都包住不出头。咱们用古代人戴的帽子来对比一下,就能非常形象地看出两者的参考来源。
那为什么会有出头和不出头的区别呢?
据说,在北方任职的官员在仕途上会有好的发展,而在南方任职的小伙伴基本意味着凉凉,为啥呢?这南方,尤其是蛮夷之地,向来是被贬官员的目的地,除非恩赐,不然很难再有机会翻身。所以,北方意味着官运仕途有出头之日,椅子就谐音“仕出头”;南方呢,就把北方官帽椅出头的地方都砍掉,谐音“难出头”。
至于明末和清代的椅子,最大的特征,是明神宗开放海禁以后进口硬木的大量使用,紫檀、黄花梨、红木等等,赋予了中国椅子完全不同的风格,也让明清硬木家具成为中式古典座椅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