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你敢信?高大上的太师椅竟然源自秦桧

2023-10-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围观 : 1389 次 评论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椅子”是如何起源的?据说,椅子的扶手和靠背是唐玄宗发明的?太师椅为什么叫太师椅?同样是官帽椅,为什么南方和北方会大有不同?关于椅子的这些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椅子发展的四个重要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椅子的出现,代表作是“绳床”。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僧人们的言行举止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其中就包括了他们的坐姿和坐具。

先说坐姿,僧人大多采用结跏趺坐和垂足坐,垂足坐不用多说,所谓“结跏趺坐”,是修禅时候的一种坐法,所以也叫“禅定坐”;又因为如来佛经常用这个姿势,故而又叫“如来坐”。简单说,就是左脚搭在右大腿上,右脚搭在左大腿上,脚底板朝天。据说,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而且心端、身正,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悟证道,用的就是这个坐姿。为了能坐得舒服,僧人群体里就出现了特制的坐具——绳床。

绳床长什么样呢?我们可以在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上看到原型。这个绳床四只脚着地,后面有一个靠背,只不过屁股坐的位置并不是一整块板子,而是用绳子编成的网格状的平面。说实话,这个造型确实已经和我们现在用的椅子非常类似,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家具史上迄今最早的椅子形象”。

这绳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坐面宽大,小了人坐不下啊。另外,绳床有靠背可以倚靠,所以后来也有人把绳床叫做“倚床”。到了民间,可能是觉得坐在绳子上多少有点儿硌,大家就开始用各种其他材料,慢慢地,“绳床”也没人再叫了。

接下来,到了唐代中期,椅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本土化演变,木字旁的“椅子”正式形成。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让人在胡床上加上靠背和扶手,好让自己在休息的时候有个“倚靠”。于是,在靠背和扶手的双重加持下,胡床算是从传统的胡床形制里脱离了出来,变成了可坐可睡觉的工具。李隆基可能不会想到,他迈出的一小步,却奠定了中国后世椅子发展的一大步。

再后来,随着高型家具的出现,“倚床”也改称为“倚子”。比如,唐代《金石萃编》里就有记载:“绳床十,内四倚子。”

不过,这个时候的“倚子”还不是木字旁的椅,直到晚唐五代时期才改过来,并且作为高型家具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比如,在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里,很多宾客坐的就是这种有靠背的高足椅,和我们现在用的椅子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接下来,椅子就步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两宋时期的大发展。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太师椅,它对后世几朝椅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师椅都有哪些样式呢?中国家具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陈增弼在《太师椅考》里对宋代的太师椅做出了详细的分类:

第一种是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在清明上河图里可以看到这种样式的太师椅。

第二种是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宋代萧照的《中兴祯应图》中出现过,这种打槽装板的竖向靠背,做法比横向靠背要进步一些,使用起来也比较舒适,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第三种是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宋代的《蕉荫击球图》上带孩子玩儿的主妇用的交椅就属于这一类。

第四类是圆形搭脑、竖向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宋人戴进的《春游晚归图》里,有一个仆人就扛着一把。

那太师椅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说它影响深远呢?

起初,宋代的交椅只有“栲栳样”。“栲栳”,本来是指用竹子或者柳条编的、形状像斗一样的容器,所以,所谓“栲栳样”,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蕉荫击球图》里的那种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的椅子,虽然能靠住,但是只能卡到脖子以下,不是很舒服。

南宋文人张瑞义所著的《贵耳集》记载,当时还是宰相的秦桧坐在这样的交椅上,头一仰,头巾就掉到了地上,简直是威严扫地。

这一幕,被当时的临安知府吴渊看见了,为了讨好秦桧,吴渊就找能工巧匠特意制作了四十枚“荷叶托首”,装在交椅搭首上送给了秦桧。这样,不管秦桧的头再怎么仰,也都能被荷叶托首给托住,既能休息,头巾也不会再掉了,简直是睡觉摸鱼的黄金搭档。

这个“荷叶托首”,你可以理解为现在汽车座椅上用的头枕,功能一模一样。后来,秦桧又升职当了“太师”,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椅子叫成了太师椅,这就是“太师椅”的由来。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