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局好玩儿,一档清新的旅行节目,组局呈现城市名片(3)
为此,西双版纳文旅局副局长玉香约将我们带到了村寨,从一起生活开始,了解西双版纳。
寨子里的生活原始,男耕女织,将对生活的爱都融于周遭的事物中。
她们织傣锦,用喜欢的图案送给喜欢的人。
古法制陶,把生活的剪影都浓缩在傣陶中。
做傣纸,当地人唤它“嘎拉纱”,其唯一原材料就是热带雨林中的构树树皮,千锤百炼后,耐腐蚀,傣族的历史就这样记录于嘎拉纱上。
就跟平常大家觉得农家乐的菜更地道一样,要想吃正宗傣味还是得去傣族村落。
没有科技与狠活,原材料轻加工直出,看着简单,却有着最质朴丰富的味道。
要是吃多了想消食,还可以去一趟世界最高树冠空中走廊,体验穿梭于岩石森林,映目皆是绿色的感觉。
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断然分明,人们不需要节日,就可以载歌载舞。
日出日落,聚散离合,歌者在歌中怎样唱的,年轻人就怎样生活,有着最原生的力量。
《这局好玩儿》最新几期对于地域魅力的独特展现,让游客感受到的是“诚”,是忠实于民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诚,也是有朋自远方来的热诚。
这正是旅游的本质:消除隔膜,让人与城,人与人友好亲密,去跳,去唱,去吵,去闹。
这地,好玩儿。
03.文化,就是让人过日子
在《这局好玩儿》里,构成节目特质最重要的举措就是:
主持人+局长的人物配置。
这保障了节目组在两方面的专业性。一方面是主持人的视角,凤凰旅游频道主编许玥,深耕旅游行业,有着对行业多年的专业思考和深度观察,出版过文旅传播书籍,保证了节目的调性踏实不浮躁,同时又饱含行业信息量。
另一方面,节目中的局长只是一个引子,就像汉塞尔的面包屑,负责留下痕迹和方向,带我们看到了那些非遗的人、当地的年轻人,一幅幅生动的面孔构成了人物的群像,也让城市显得立体。
这样的配合十分奇妙,把旅游这件看似宏大而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而亲切。
同时,节目的镜头平淡而不乏冲击力,旅综所格外喜欢的对自然风光的记录,节目有涉及,却并不过度,避免镜头的炫技喧宾夺主。
《这局好玩儿》更强调的是纪录片式的对生活的直接记录,把镜头焦点放在人和人所做的事的特写,强调与被摄对象的交互。
因此,节目呈现出的感觉是真诚而平等的。这也让它在旅综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在海内外均有不俗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这局好玩儿》给旅游综艺和地方文旅宣传工作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就像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老师的评价:
“节目可与商业品牌做链接,给予品牌厚植的土壤和环境。比如第三期节目与中国平安的合作,通过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链接,为商业品牌带来文化底色。”
也就是说,在节目跟文旅、商业的结合中,节目找到了新的平衡,打通了壁垒,调动了资源。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说,《这局好玩儿》为旅游营销和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段时间,不少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走到台前为目的地营销、推广,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政府是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主体之一,目的地营销是地方文旅部门的一项责任。作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从专业的角度全方位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元素和整体旅游情况,对旅游市场的启动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不仅是官员,也应该成为当地旅游的推广大使。《这局好玩儿》的适时推出,为下一步的文旅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节目就像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呈现城市名片,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这局好玩儿》以双语为媒介,借助凤凰网海外矩阵为走出去提供内容和推广支持,创新的制作分发模式与官方内容共创方式,为我们如何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旅游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发展和变化真正展现给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创想,也为国内旅游行业带来了新气象与新风向。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故事,而一座城的故事却永远也讲不完。
《这局好玩儿》没有用词语去匡住一座城市,而是只讲了一半。
故事剩下的一半,等待着观众们在下一季,在观看,在体验中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