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瞭望 | 唱响文化自信“黄河大合唱”(2)

2023-09-06 来源:新华网 围观 : 1988 次 评论

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博物馆一角(资料照片)李嘉南摄/本刊

黄河文化飞进寻常百姓家

连接传统与现代,更好讲好黄河文化故事。目前,沿黄各省区结合具体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科普著作、影视作品、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活动,古老的黄河文化正跨越千山万水、飞进寻常百姓家。

黄河岸边,上千棵枣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穿过枣林,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来到宁夏中卫市中宁县黄羊村,游客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近距离感受过去人们如何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羊钱鞭正是因此村而得名。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横贯中卫182.5公里。作为黄河上游最早开发的自流灌溉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这里长期碰撞融会。为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和活化利用,当地正通过对古建筑、古镇、古村等农耕文化遗产和引黄古灌区、古渡口、治河技术等水文遗产进行保护传承,“重塑黄河人家”。

“丰富传统村落、街区内涵,建设黄河文化展示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基地,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触碰’历史遗迹文物,来深刻感知黄河流域上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委宣传部部长高鹏说。

如今在山东,赶一场黄河大集是一种时髦。在2023年的黄河春季大集上,来自沿黄9省区、山东沿黄9市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手造项目及文创精品80余项集中亮相。

青海土族盘绣、甘肃敦煌彩塑、内蒙古马头琴、山西平遥推光漆器、山东淄博琉璃……来往行人驻足,透过一个个多彩的非遗作品,走入黄河沿岸的文化世界。

为深入阐释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沿黄各省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四川围绕“黄河文化”主题,抓牢红色文化、脱贫攻坚、民族文化等题材,完成红色音乐剧《牦牛革命》、歌舞剧《一捧糌粑》大型剧目作品创作。

为讲好新时代宁夏黄河故事,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定期开展“文脉传承母亲河·千秋伟业颂中华”黄河取水仪式,开发了寻访大禹、黄河文化等研学产品。

坐落于山东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泺口),获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以黄河堤防人文景观为核心的“一堤、两馆、四园区”宣教模式,成为沿黄群众了解黄河文化、学习水情知识的重要窗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黄河河务局局长李群介绍,这是山东丰富“治黄文化”体验载体、实现活化传承的一个缩影,今后将继续活化利用黄河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更多保护展示黄河文化的浓缩基地,让黄河文化走入群众生活。

如今,数字化发展让黄河文化传播实现智慧展示,更拉近了普通群众与黄河文化的距离。甘肃白银市正推进“智慧博物馆纪念馆”建设,重点推进白银市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和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互联网+”项目。

随着对黄河文化宣传工作日益加深,黄河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书本和影视作品走入日常生活。

以文促旅滋养沿线百姓

依托九曲黄河,沿黄各地正为实现“快进慢游深体验”的目标,加速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河南省规划布局了总长3359公里的沿黄1号旅游公路,通过2条主线、13条支线、34条联络线,串联起黄河沿线31处核心旅游景区。山西省的黄河1号旅游公路已建成2812公里,到2024年,黄河1号旅游公路与长城、太行1号旅游公路贯通山西全域,基本实现沿线通信网络信号全覆盖。

“中国根·黄河魂”“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正被叫响。黄河文化遗产正转化为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负责人侯卫东认为,提升群众的可获得性,关键要让老百姓和政府都能体会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经济社会红利。

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曾是古云中郡,在这里,黄河与沙漠相遇,一边是滔滔黄河水,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库布其沙漠。托克托县按照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发展定位,传承文化脉络,推动沿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