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瞭望 | 唱响文化自信“黄河大合唱”

2023-09-06 来源:新华网 围观 : 1987 次 评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黄河文化内涵,活化黄河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对于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随着对黄河文化宣传工作日益加深,黄河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书本和影视作品走入日常生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海拔5000米以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雪山耸立,冰川交错,一股清流从北麓顺势东流。从高原到平原,从黄土到滨海,黄河一路奔腾,经过9个省区后,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

千百年来,黄河极大影响了沿途地形地貌,也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傍河而居的漫长岁月里,黄河沿岸酝酿生发出博大精深、内涵深厚的文化艺术。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黄河文化内涵,活化黄河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对于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020年10月,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式被提出。2023年4月,在黄河文化论坛上,沿黄9省区签署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合作、弘扬红色文化合作、唱响新时代黄河交响曲合作等协议,发布《黄河文化论坛倡议》。7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

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在奏响。

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的黄河奇湾(2023年8月3日摄)詹彦摄/本刊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黄河文化涵盖文明精神、文化谱系、地域文化等多层次,囊括政治、经济、艺术、语言文学等多领域,属于开放性文化共同体。而黄河文化与流经省区的历史地理交相融合,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针对黄河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几年,沿黄河各省区先后出台法律法规政策,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指引和保障,并取得一定进展。

——摸清黄河文化底数。一直以来,家底不明制约黄河文化保护工作。为此,内蒙古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古文化遗址遗迹普查,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深入开展黄河流域考古发掘和遗产研究,加强文物保护认定,健全遗产档案,加强古城、古镇、古村、古灌区、古渡口、古道等遗产遗迹遗存保护。

山西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代表性地区和文化资源密集型区域,根祖文化、德孝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等闻名遐迩,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山西在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摸清文化遗产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正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构建山西黄河文化资源公共数字平台。

——加强文化阐释研究。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认为,加强黄河文化研究是塑造中华文化精神标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是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学术空间、创新学术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沿黄省区依托国家相关研究机构、相关高等院校,以及沿黄九省区的科研院所,不断涌现出黄河文化研究智库和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团队,创新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研究协同机制。

——实施一批保护性项目。文物大省河南展开重大考古研究,聚焦仰韶文化,巩义双槐树取得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和关键地区的重大发现。聚焦夏文化,二里头申遗迈出坚实步伐,淮阳时庄遗址等取得突破性考古成果。2022年,甘肃省白银市依托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景泰宽沟堡遗址、景泰明长城、靖远钟鼓楼、索桥堡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址本体修缮项目。

5464公里的黄河、7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这里既有众多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今天绚丽的黄河文化。

在今年举行的黄河文化论坛上,沿黄9省区共同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同时作为论坛的重要成果《黄河文化论坛倡议书》发布。倡议包括联合开展跨学科、跨区域课题研究,携手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利用,携手培育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携手加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携手推动黄河文化文艺创作,携手开展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这为克服线性文化空间结构、分割性认知带来的管理协同困难,迈出了坚实一步。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