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白瓷讲好景德镇千年故事(3)
文化IP开发呼唤守正创新
如何用青白瓷文化讲好景德镇千年故事,抢抓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一战略机遇,需要科学定位,高点起步,做好南市街的传承保护和规划设计,用好“南市街”这个超级文化IP,打造一批标杆性文旅融合项目。
高规格做好传承保护文章,让南市街活起来。对南市街的调查发掘,建议由景德镇市、浮梁县牵头,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省外考古力量,对南市街遗址群开展考古课题研究,摸清遗址群分布、保存和四至范围,了解重点窑址坐落、年代、产品类别、纹饰、装烧方法等基本情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内重点窑址进行试掘,尽快形成南市街遗址群抢救性考古发掘方案。建议江西省文物局给予相关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与国家文物局沟通考古发掘申报事宜,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揭开南市街历史面纱,还原其历史坐标。将南市街遗址群保护工作纳入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新平先行区总体规划。实施南市街古窑遗址遗迹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维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高品质建设特色文化街区,让南市街火起来。南市街拥有丰厚的青白瓷文化资源,周边文化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展示空间良好,具备规划建设一条特色文化街区的先天条件。建议在南市街自然村附近,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发掘南市街故事,激活南市街记忆,找回遗忘的老街巷、老建筑、老字号、老地名和消失的生活习俗、生产场景,建设一条以青白瓷为主题的高品质特色文化街区,复原出宋代南市街街景及商业景象,于建筑景观、经营业态中深度植入陶瓷文化和旅游元素,形成由本地原住民、陶艺精英、中外“景漂”、陶艺爱好者、旅居者、游客等共生的青白瓷创意产业集聚区。
高起点打造窑址上的村落,让南市街富起来。依托南市街窑业遗存和山水田园生态,以“陶耕”文化为主题,对遗址群周边村落社区、人居环境、道路交通、空间布局等进行修复改善提升,集聚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建设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美好宜居、乡风习俗淳朴的古窑址上的村落。实施一村一品、艺术家驻村、乡建特派员、社区营造等计划,开展“景漂景根”人才引流工程试点,引导各类艺术家、设计师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文艺创作,培育青白瓷创客示范基地,指导南市街村民在村落社区中建设陶艺工坊、民宿、村史记忆馆、“陶耕”文博馆等,复原“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原生态景象。
高标准规划文化遗产廊道,让南市街美起来。将小南河流域沿线的青白瓷古窑遗址、风物遗迹、民居建筑、人文场馆、历史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众多单体文化资源串联成青白瓷文化廊道,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数字再现等工程,形成沉浸式文化消费新场景。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策略,配套建设南市街窑址风景道、田野步道、观景平台,自驾车营地、青白瓷主题博物馆、青白瓷文创基地、研学营地、文化广场等一批开放式文化设施。优化南市街区域发展布局。突出“古窑、古瓷、古村”三大特色,串联寿安、湖田、湘湖三地资源,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业态共生,通过三地融合联动发展,共同擦亮景德镇青白瓷文化“金名片”。
对景德镇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思考
南市街在瓷都众多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激活南市街对景德镇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具有示范性。结合南市街调研情况,课题组对景德镇抓住国家试验区重大机遇,进一步推进“两地一中心”战略深入实施作如下思考:
以更高站位深化陶瓷文化研究。摸清家底,对景德镇遗址资源库进行全面更新。陶业遗存是景德镇独一无二的国际性文化现象和艺术特征,让世人得以穿越时空,知史鉴今。目前,景德镇市介绍古窑遗址现状的文献多出自20年前的考古调查成果,近20年来,随着城乡经济高速发展,景德镇窑业遗存保护,尤其是乡村遗址地的面貌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须对全市陶瓷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
以更佳创意擦亮千年瓷都金字招牌。提升品牌,对景德镇城市IP进行立体设计。陶瓷文化是举世无双、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在地文化IP化、品牌化、商业化,是景德镇作为创新创意都市所欠缺的部分,也是景德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与世界对话新平台“塑形铸魂”的薄弱点。讲好品牌故事,需要对“美景厚德镇生活”进行文化解构,需要讲清楚景德镇千年手工业城市品牌的内涵、用金木水火土特殊材料合成的城市品质、由瓷器精神铸造的景德镇品格,继而有步骤地组织内容生产、品牌传播、IP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