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用青白瓷讲好景德镇千年故事

2023-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围观 : 2173 次 0 评论

用青白瓷讲好景德镇千年故事——南市街遗址群保护开发调查与思考

作者: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组长:郭建晖;成员:王广兵、谢永芳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历经千年而不衰,工业遗存和古瓷窑遗址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跨度之长世所罕见。南窑、南市街、湖田窑、御窑……这些文化遗产见证和记录了瓷都悠久的陶瓷文化。近年来,景德镇充分利用陶瓷文化优势,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了代表百年陶瓷工业史的网红打卡地——陶溪川文创街区、代表六百年御窑史的文化新地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但溯源瓷都一千年前制瓷历史根脉的文旅产品相对稀缺。为深入挖掘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价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重要指示精神,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研究课题组围绕景德镇南市街遗址群保护开发、怎样用青白瓷讲好景德镇千年故事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守正创新激活“千年瓷元”提出对策建议。

观众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厅内参观。朱定文摄/光明图片

景德镇青年工匠传承传统制瓷技艺。资料图片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一角资料图片

南市街古窑址资料图片

南市街遗址群资料图片

“千年瓷元”亟待激活重生

在景德镇,“南市街”是一个行业内家喻户晓,却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名字。该地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编撰的《浮梁县志》上,因地处浮梁县南部,沿窑成市、聚集人居、形成街市而得名。南市街是青白瓷的创烧地,青白瓷让景德镇名扬天下,并得饶玉之美称。由于海外陶瓷界普遍将青白瓷视为景德镇的成名之作,南市街也被称为青白瓷的故乡和景德镇的“千年瓷元”。

南市街遗址群的分布状况和历史变迁

南市街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寿安镇朱溪行政村,距景德镇市区14公里。南市街古窑遗址坐落在村南端,遗存分布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目前景德镇市已发现的单体面积最大的窑业遗存,因尚未进行过重点调查和正式考古发掘,1983年仅被认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专家依据遗址规模和地面采集的部分遗物标本分析认为,南市街古窑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应不亚于1972年试掘、1982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湖田窑。

南市街遗址群是指以南市街为中心,在寿安镇形成的一个大规模青白瓷生产集群(狭义的南市街指的是南市街村,广义的南市街指的是南市街遗址群,本调研中将南市街遗址群简称南市街)。该遗址群集中分布于小南河流域,覆盖了现浮梁县境内的寿安镇以及湘湖镇的个别村庄,含上百个重要的千年古瓷窑遗址,面积约30平方公里。《景德镇文史资料第24辑》记载,南市街初步出土的青白瓷胎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滋润,釉色有淡青、水绿、粉青、浅绿,均呈色较佳;青白瓷产品有碗、盆、壶、盏、盏托、粉盒等,器物造型和胎釉与湖田窑宋代产品相似。整个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一直是宫廷用瓷的组成部分,瓷器贸易也十分活跃。“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村村陶埏,处处窑火”,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青白瓷制品取代其他质地的器皿,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向大众化。

到南宋中期,由于瓷石枯竭和交通条件限制等原因,南市街窑业开始转移。至元代,南市街窑场终烧,退出历史舞台,南市街的工匠携青白瓷制瓷技艺随窑业和制瓷中心的变化发生代际转移,先后进入到周边窑场和景德镇市区的窑场,成为明清御窑制作体系的奠定者。

今日南市街已不复当年窑业繁盛景象,留在青山绿水间的,只有原料开采遗迹、码头运输遗存和大量遍布山野的制瓷烧瓷遗址。放眼望去,山间、田间、河边高达或深达数米的窑业遗存呈带状分布,匣钵和瓷器残片俯拾皆是。除鸿兴等个别村镇仍有市级非遗传承人在用古法生产釉灰,当地已基本没有制瓷生产。目前,南市街所处的寿安镇内居住有户籍人口约2万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村庄依山而建、傍河而居,被广袤的稻田和葱郁的绿树所环绕,山、水、林、田、路大致呈圈状分布,一派田园风光,静谧美丽。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