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白瓷讲好景德镇千年故事(2)
南市街遗址群的地位贡献
如果说景德镇是一条承载千年历史的陶瓷文化长河,南市街则是这条河流的重要源点之一,它作为景德镇早期最大的制瓷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与湖田窑、湘湖窑共同拉开了景德镇“瓷都”千年兴盛之路的序幕。
南市街是景德镇最大窑业遗存地,筑就千年瓷都根基。1987年出版的《景德镇文物志》显示,景德镇域内保存尚好的窑业遗存有157处,南河流域(包括小南河)有136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文江在实地考察中统计,景德镇30多个自然村136个点发现青白瓷窑场,延绵近百里,其中南市街占三分之二;经寿安镇政府近两年调查,镇域内仍保存有100多处遗址点。经初步调查,现南市街遗址群仅露出于地表,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窑业堆积,至少有8处。
南市街是中国青白瓷创烧地,代表全国一流水平。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得名。宋代是中国青白瓷大放异彩的时代,景德镇窑凭借青白瓷生产工艺的飞跃和突破,一举成为冠绝群“窑”的宋代六大窑系之首。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争相仿制景德镇青白瓷。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经充分调查比对研究后认为:“南市街烧造的青白瓷,产品较精良,居于景德镇宋代诸窑之上,反映了景德镇在当时的最高制瓷水平。”
南市街是宋代青白瓷出海地,书写中外文明互鉴故事。宋代,海外贸易是朝廷的重要财政来源,产自景德镇的青白瓷是外销瓷主力品种之一。从宋代到元初数百年间,南市街所产青白瓷依小南河入昌江、进鄱湖、通长江、达东海,再经宁波、杭州、扬州等地运往海外,远销50多个国家,以“器以载道、道器合一”的方式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迄今为止世界上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了大量古代瓷器,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景德镇青白瓷。
千年文化急需保护传承
南市街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由于南市街古瓷窑遗址群规模庞大,目前大量古窑遗址未得到详细调查、科学考古发掘和标准化、系统化保护。部分遗存表层被开辟成了农田或其他生产生活用地,城镇化建设占用、村民建房占压、道路修建铲毁、个人盗挖采掘等现象时有发生。以南市街村为例,与20年前相比,当地窑包遍布、一望无际的震撼景观难以看到,当年的一些古桥、古石板路、古牌坊等遗迹有的已经消失。目前,南市街的文化价值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其历史地位不相匹配;南市街的定位和定性,还有待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和断代标尺。
南市街复兴青白瓷文化的时代价值。青白瓷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趣。“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世人对景德镇青白瓷独特风格的经典评价;青白瓷的出现掀起了“以瓷代玉”审美新时尚,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追求和文化品格;青白瓷的“素简”等艺术表征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态文明理念、哲学思考和东方美学。青白瓷代表中华陶瓷手工业创变,蕴含强大生命力。青白瓷甫一出现就深受人们喜爱,成为畅销商品。据原景德镇市政府办工作人员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韩国陶瓷爱好者与陶瓷艺术家,就不远千里来到南市街探秘,成为“洋景漂”现象的先声。近年来,一些青年艺术家选择将工作室落户南市街,在宁静的乡村汲取创作灵感,延续青白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目前,景德镇多家青白瓷生产企业产值均在百万元以上。
南市街复兴青白瓷文化的比较优势。在景德镇“千年文化带”上,与南市街处于同时期形成了制瓷中心的还有湖田、湘湖等窑场,但综合比较,南市街因资源禀赋突出和开发空间范围较广,最适宜作为景德镇青白瓷文化复兴的核心区域进行打造。南市街位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新平先行区核心区域,属于先行先试地带。基于南市街的重要历史地位,2021年,包含南市街在内的小南河流域陶瓷遗存的调查发掘已纳入《江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曾经对南市街进行过十余年田野调查的专家表示,根据初步调查和研究在当地获取的瓷器碎片,南市街制瓷史的起源有望比现有文献提前200年,溯源到唐代。
南市街谋划“一眼千年”打卡点,业态独特。与景德镇其他遗址相比,南市街遗址群保护相对完好,具备源头性地位、原真性状态和原生态场景,适合开发大型户外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博类场馆和复古、怀旧、探幽类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及民宿产品,打造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全新旅游业态。这类乡村遗产地与位于城市的陶溪川、御窑、三宝等景点在气质和功能上有较大差异,如陶溪川和三宝的定位偏重于现代文化创意街区打造,御窑偏重于文博器物、街巷里弄文化展示与城市民宿营销,南市街的开发可与上述遗址点进行错位互补、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