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方寸之间讲述“何以中国”(2)

2023-0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围观 : 1088 次 评论

历经9轮图稿修改,5枚主体文物突出,整体配饰和谐,美感与内涵交相辉映的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终于面世。

除了设计图稿精益求精,本套纪念币在造币工艺层面也有独到之处。彩喷、冷珐琅、光变鳞彩等新技术工艺的运用,更好地展现了文物之美。

15克金币、15克银币(陶鹰鼎)和15克银币(白陶鬹)的主体图案在浮雕的基础上采用彩喷工艺,做出器物的古朴本色;3克金币主体图案玉钺通过彩喷和冷珐琅工艺的叠加,做出玉的温润质感,底面的神人兽面纹采用精细的激光雕刻工艺,在方寸之间刻出复杂且精细的线条;15克银币(蟠龙盘)采用凹面技术做出盘形效果,盘沿、盘底一应俱全,一条蟠龙居于内壁,身形大气灵动。

此外,若从不同角度观看3枚银币,还能发现暗藏于图案之中的色彩“玄机”——陶鹰鼎下方的重瓣花朵纹、白陶鬶右侧的八角星纹和日月山纹、蟠龙盘中的蟠龙及禾穗均会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呈现色彩斑斓的效果。

这种类似彩虹的色彩变化效果来源于我国首创的光变鳞彩工艺。将光变鳞彩工艺应用于国家宝藏系列金银币,可谓是画龙点睛,极大地增强了文物题材纪念币的观赏价值。

以币为媒弘扬传统文化

从1981年发行的第1组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到2002年发行的四川三星堆金银纪念币,再到此次发行的国家宝藏(文明曙光)金银纪念币,文物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纪念币发行的重要题材。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纪念币则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名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二者存在着共通性。”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发行国家宝藏系列金银币,通过国宝文物串联起中华文明脉络,在纪念币的方寸之间述说“何以中国”,能够让集藏者及相关受众通过纪念币这一特殊载体,遍览融汇于文物之中的历史底蕴、工匠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

我国纪念币与传统文化渊源颇深,在文物题材之外,还曾发行十二生肖、中国名画、书法艺术、传统戏曲、二十四节气以及吉祥文化、贺岁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传统文化题材贵金属纪念币。

这些传统文化题材纪念币不仅在国内受到市场欢迎和集藏者喜爱,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我国获得世界硬币大奖单项奖的12枚纪念币中,有8枚都是传统文化题材纪念币。今年初,2021年发行的吉祥文化(寸草春晖)60克银币荣获2023年世界硬币大奖“最佳银币”。

自1979年发行首套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以来,我国已向海内外发行了400余个项目、近2600个品种。这些纪念币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特殊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将不断拓宽纪念币选题思路,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着力提升我国纪念币的价值内涵和艺术水平,弘扬工匠精神,呈现艺术精品。通过纪念币事业,助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文配图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