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刘方明专访(2)

2023-10-23 来源:艺龙网 围观 : 1796 次 评论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在研究历代刻石时,发现了斑驳漫患的残刻古像,这些残刻竟然激发出如此的激情与动力。您能谈谈这段体验对您的艺术创作和心性境界的影响吗?

刘方明:金石艺术的影响和启示,是我从艺以来最感知、最深刻的。懵懂时临写唐碑,摹刻秦玺汉印,矻矻以求、持之恒久,为后来的“摩崖入画”“古像洽今”奠定了基础。多年来遍访祖国名山大川只要有摩崖石刻,无论是书法还是画像,只要见了,常常留连忘返。近几年徐州、山东、河南等地看到很多的汉画像石、砖以及拓片,即使已斑驳残破,我内心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因为我从中仿佛走进了古代,在和先人们交流,他们的那种想象力、表现力、和制作能力,简直是让我震惊不已。那古朴的神情,稚拙中蕴含的豪迈,历经两千年仍见风采的大美,这就是华夏文明的特征所在。

2018年初春,我到扬州文峰寺闭关思考。在这里,我以自藏一幅汉代画像拓片尝试融入自己的诗书画印。这应该是我“古像洽今”系列创作探索

的开始。在目前已创作成功的这个系列中,我比较中意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以《月霁龙门》最得我心。那天在友人处,见友人有数十块鱼和龙的汉砖拓片,形态各异且生动有趣,一下子触发了我联想到鱼与龙的关系,正好又看见一块似有神奇建筑被称之“龙门”的图象,幼时曾有“魚跃龙门”之印象渐渐清晰起来,趁兴构思创作。友人按我的示意图

用墨和硃砂将图案分别托出拓出寄给我。经过数天细察与酝酿,在一个气定神闲的状态中我研墨开笔,先用淡墨把黄金分割位置的龙门画在圆月中,承接天地、河海,月亮以淡墨轻轻晕染,使月亮显立体状态。接着以率性之笔墨连勾带涂地把水浪与十条汉像魚相融,魚儿吐着泡泡,随势往龙门外或畅游、或冲攀,无意中也把水面因鱼儿争先恐后的景象画成了“浪山”颇有跳跃攀高之意,以至水,此刻不再往下流,而是随鱼往上涌现。月亮沉入水平面下处两旁以极淡墨衬染,左边少许细碎线画成远波,右边大块面清淡墨兰晕染产生飘渺虚无与左边和谐中见变化。

整个画面以月中龙门为焦点上接天地朝霞,下连河海无垠,鱼儿的朱红与霞光相映成趣,祥云轮廓与波浪水墨呼应,两者浑然相成。画名《月霁龙门》凸现画眼神秘奇之境的“龙门”。这是通往理想实现的希望之门。撰诗一首:“此门跃过可升天,神话相传千百年。把看鱼龙东汉物,乐寻拓片画中妍。”题款置画左边,构成“金角银边”,这也沿用了中国画构图中至美的经典方法。

古像洽今,实质是先洽自我,此画似乎是我在回眸人生,又像我在经历之后通过画面在向观者诉述:“鱼儿们都在努力拼搏,意欲成龙!”为此还刻朱文印“心行”相钤。画成后,即兴吟七绝一首:“此门跃过可升天,神话相传千百年。把看鱼龙东汉物,乐寻拓片画中妍。”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作为一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您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是什么?您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刘方明:1979年秋我拜张寒月先生为师,成为吴昌硕大师的再传弟子。那年,在苏州偶见到一批昆石,揣摩再三,如获至宝。此石色彩单纯,仅有象牙黄和玉化白两种,也是两种不同的石质,黄白相间,结构独特。我把石质变化抽象取出,有机地融合到篆刻作品中,探索出“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厚重》一印,左边是秦汉印,右边则是融入“山筋石脉”。1983年8月,此印入选上海《书法》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并获百名之一的优秀作品奖,入编《书法》杂志1983年第四期,第8页。

倪悦先生写道:“山筋石脉”是作者刘方明先生历时四十余年探索创造的一种篆刻法,从技法和视觉效果两个层面为篆刻艺术融入了新的元素、创造了新的语汇。作者在蹈学“秦玺汉印”和历代名家的基础上,试图突破近现代黄士陵、(1849—1908),齐白石(1864—1957),等大家以书入印、双单刀法的路径,取相自然、取法自然,为印面增加新的生变效果。打破前人刻成之后敲破做残的单一表现,从印稿设计、印文刻制、印成修饰等治印过程融入作者对岩石自然物象——“山筋石脉”所领悟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和印章艺术中氤氳人文气息的提炼升华。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