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
“蒙福特祭坛画”(Monforte Altarpiece / Adoration of the Magi),雨果·凡·德·古斯,约1470/75,德国国家博物馆之柏林画廊馆藏(Berlin,Gemäldegalerie SMB)
来看看这组现场实拍的细节图,巨大的尺寸,微妙变化的颜色,惊人的光影效果……虽已残缺,但《蒙福特祭坛画》依旧美到惊人,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当时欧洲北方地区的艺术成就。古斯无疑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准,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这幅作品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争相模仿的完美模板。
“三王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老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der Ältere,1460-1524),约1501,瑞士巴塞尔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Basel)
《蒙福特祭坛画》中央面板的顶部在17世纪时被截断,原作部分只余10厘米长,近70厘米的部分丢失。作为柏林画廊的镇馆之宝,过去12年间,馆方一直在修复此画,现场所展出的即为修复后的“加长版”。
左图:“蒙福特祭坛画素描复制”,尼德兰艺术家,约1490/1500,瑞典国立博物馆藏品(Stockholm,Nationalmuseum);右图:展览现场的蒙福特祭坛画
两位“van der”
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冈·克默(Wolfgang Kermer,1935-)曾这样称赞古斯的《维也纳双联画》:“就题材而言,这幅双联画在双联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双联画的左幅描绘人类堕落的原罪,右幅则通过哀悼基督以表达救赎之意。
“维也纳双联画左面板背面:圣女热纳维耶芙”(Vienna Diptych:Saint Genevieve),雨果•凡•德•古斯,约1477/79,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品
这种浮雕式灰色装饰画画法在古斯所有现存作品中只出现过两次,除了现场的这幅《维也纳双联画》,再想看到,只能去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找《波尔蒂纳里祭坛画》的外面板。
上图*:“波尔蒂纳里祭坛画”(Portinari-Altar),雨果•凡•德•古斯,约1476/77-1480,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y);下图:柏林展览现场
《波尔蒂纳里祭坛画》为佛罗伦萨最古老的医院圣玛利亚诺瓦(Hospital of Santa Maria Nuova)的教堂所作,下订单给古斯的是医院创始人的后裔波尔蒂纳里,他作为美第奇家族的银行代表在布鲁日(今比利时)生活了四十多年,布鲁日-根特当时是一体的低地国家核心大都会圈。
直到古斯离世后的1483年,《波尔蒂纳里祭坛画》才被运到佛罗伦萨,安置于医院内波尔蒂纳里家族的小教堂里。意大利艺术家们对它赞叹不已并效仿借鉴,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基兰达约为佛罗伦萨圣三一大殿绘制的《牧羊人的崇拜》就能看到其中的身影。无论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发展,还是色彩运用的影响,古斯的祭坛画都刷足了存在感。
上图*:“波尔蒂纳里祭坛画”,雨果•凡•德•古斯,约1476/77-1480,乌菲齐美术馆;中图:“米德尔堡祭坛画”(Middelburger Altar / Bladelin-Altar),罗希尔·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约1399/1400-1464),约1450,柏林画廊藏品;下图:柏林展览现场实拍图
范德魏登年长古斯约40岁,是早期尼德兰艺术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虽然不确定古斯拜师何方,但从作品中能看到范德魏登对他的影响。展览现场的《哀悼耶稣》紧密地将两位大师联系在了一起,这幅作品创作于1460年代范德魏登离世前,由多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注意看画面最左边的“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个人物与古斯《波尔蒂纳里祭坛画》最右侧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几乎是双胞胎,研究人员因而推测,当时年轻的古斯应该是加入过范德魏登位于布鲁塞尔工作室内,并亲自绘制出了这个人物。
“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雨果·凡·德·古斯,约1480,比利时布鲁日博物馆藏品(Musea Brugge)
古斯的《圣母之死》很可能受到范德魏登作品的启发,包括范德魏登创作于1455年的《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以及另一幅已失传的《圣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