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时间的轴线——纪念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周年(2)

2023-01-04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1580 次 评论

图中第三行为法国国家档案馆AJ52-572号文件中吴大羽在巴黎高美的注册记录(图源:杰奎琳文化艺术) 

1924年5月,法国斯特拉斯堡“中国美术展览会”合影,后排左四为吴大羽

吴待在巴黎的留学生活是漫长而美好的,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时光。1925年吴待改名为吴大羽,是取“大道无朋,感君相知。以朋字去两撇,定大羽之名”。吴大羽有比较长的时间住在巴黎郊区方墩尼(Fontenay-aux-Roses)的玫瑰别墅,这里也是林风眠、林文铮等朋友的聚会之所,他们彼此欣赏,志同道合。林风眠称吴大羽为“非凡的色彩画家,宏伟的创造力”,所以当二十年后吴大羽给林风眠写信,仍称彼此为“昔日方墩尼少年之群”时,可以看到这一群体默契的渊源关系。

20世纪早期的Fontenay-aux-Roses风景明信片,Claude_villetaneuse (scanner),wikipedia


1927年,24岁。

1927年9月,吴大羽结束旅法留学,取道莫斯科坐火车回国,随后在北京停留了一个月。10月10日,与林风眠、王代之、李朴园等人到沪,赴任上海新华艺专教授。11月30日,上海《申报》本埠增刊艺术界栏目头条发表了李朴园的文章《艺术教育的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来自吴大羽。吴大羽在写给李朴园的私信里写道:“第一就是,充满着自由独立的空气;个人要尽忠个人的感觉,个人要画个人的画;心中不要存着一个师生观念;我更从中提拔他们的天机,鼓励他们的勇气,慰藉他们的失望,激励他们的向前;我将来,打算在课堂上亦用向导式的教法,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发展的可能。”今天这封信已经可以公开查询,李朴园在介绍这封信写的编者按写道:“接到短信,大家才放了心。深知吴大羽不仅是个个性极端发展的艺术家,并且又成了一个很能牺牲自己、以扶育别人的个性的艺术教育家”。

吴大羽,《风景》,布面油彩,尺幅不详,1927年(原作已佚)


1928年,25岁。

就任国立艺术院西画系主任教授。

1928年4月,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蔡元培继创办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并在委任林风眠担任该校校长失败后,深感需要另起炉灶,建设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基地,于是择地杭州,创办了国立艺术院。可以说,这是当时中国以国立名义创办的最高规格的艺术高等学府。在蔡元培的人才库里,林风眠是校长的不二人选,他的女婿林文铮是艺术史专家,精通法文,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是教务长的合适人选。剩下的几大教授,李金发担任雕塑系主任教授、刘既漂担任图案系主任教授,吴大羽担任西画系主任教授。通过吴大羽介绍了来自上海新华艺专的国画系主任教授潘天寿。这确实是一群朝气蓬勃的艺术人才群体,校长林风眠28岁,吴大羽不满25岁。建院之初,国立艺术院职员19人,教授8人。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春季招收新生80余人,学制5年,正式上课时仅56人。

吴大羽夫妇(后排)与岳父寿拜庚(前排右二坐立者)

1929年,26岁。

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者。

吴大羽在1949年以前的作品,除了在民国报刊上留下了一些影像,原作几乎都不在了。1927年10月12日《申报》本埠增刊艺术界栏目头条报道《留法画家吴待君回沪》一文,“新华艺术大学已聘吴君为绘画教授,吴君近日历访在沪同人,并拟稍事休息,即到校任事。吴君之作品已由法直寄上海,尚未到埠,俟寄到后,沪艺术界同人,拟为之举行展览会云”。这篇报道所说的吴大羽从法国带回来的作品,目前尚无进一步的文献佐证。

吴大羽,《窗前裸妇(人体)》,布面油彩,约3米高×2米宽,1928年(原作已佚)

吴大羽,《自画像》,布面油彩,尺幅不详,1929年(原作已佚)

在中国现代艺术界还是以传统山水画、人物画以及月份牌绘画占主体的时代,吴大羽的油画是一股新风。如何评价他的艺术,1929年春林文铮撰文《色彩派吴大羽氏》,对吴大羽做了评价:“据我个人的观察,真可以称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者,当首推吴大羽氏无疑。我相信凡是看过吴先生的作品的鉴赏家,都要受其色调之强烈的吸引而为之倾倒;就是和他对垒的画家虽不免隐含妒忌,亦不禁私下钦佩不已。颜色一摊在它的画板上就好像音乐家的乐谱变化无穷!西方艺人所谓‘使色彩吟哦’,吴先生已臻此神妙之境。”该文后以“顾之”的笔名发表在《阿波罗》半月刊第八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