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大学生为什么喜欢“逛”博物馆(2)

2023-12-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围观 : 1961 次 评论

在赵雯淇的朋友圈置顶图文里,有一条是她参观开封博物馆时,身穿汉服所拍摄的照片。“参观完博物馆,我会把一些照片和体会发在朋友圈,希望能够跟亲近的朋友分享,也起到推荐博物馆的作用。”她说。

与肖雅俊、赵雯淇不同,浙江树人学院的于子涵不仅喜欢在社交媒体平台为博物馆发声,她更喜欢走进博物馆,向陌生人讲述博物馆的故事。从2019年5月到今年5月,于子涵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讲解时长共计约79个小时。“虽然每次讲的内容都一样,但面对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体会,也很有成就感。”她说。提及在博物馆做讲解工作的故事,于子涵表示,自己深受著名文物专家孙机的影响,“2021年我曾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有幸听到孙老师现场讲解,当时他已经90多岁了,还在坚持讲解,大家都很感动。”于子涵记得一个细节,“孙老师讲到一半时,嗓子不适吃了一个润喉片,然后跟大家说,‘各位,很抱歉,我继续讲’,当时我快哭了。”今年6月,孙机在北京逝世,于子涵非常难过。

因为有在浙江省博物馆讲解的经验,于子涵也成为身边同学的“导游”。“现在经常有小伙伴找我,‘子涵,我今天去省博,你有空带我去看看吗’,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马上答应。”她说。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看来,现在博物馆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不仅希望自己是参与者,更希望自己是主创者。“要积极构建观众友好型博物馆,为观众带来双向、多元的内容和体验。”她说。

期待数字科技赋能博物馆

杨舟去过好几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很喜欢馆内的临时展览。其中,《永乐宫的传世之美:壁上丹青》令她印象深刻。为了克服不可移动文物展示的困难,特展运用了3D打印、现代动画等技术,展现壁画人物、场景。“整个策展非常漂亮,造景的设计也很好看。”她说。

近年,随着我国的文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博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新技术展示历史文化。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未来博物馆的发展,77.33%的受访大学生认同要合理运用科技手段,71.95%认为文物陈列展示形式要不断更新,65.66%认为文创活动和产品要不断创新。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些观众参观完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后,会前往兵马俑VR影院欣赏电影《秦·兵马俑》,这是全国文博行业首家VR影院。观众戴上VR眼镜欣赏电影,就仿佛置身俑坑中,与秦俑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对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来说,数字化之路才刚刚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信息资料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勇介绍,希望未来虚拟技术能够与秦陵大遗址展厅数字提升融合、与秦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技术融合、与秦陵大遗址数据利用融合,实现数字技术让文物更精彩。

近日,由苏州博物馆出品的数字项目——“云游苏博”正式上线,观众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参观苏州博物馆,领略艺术与科技的美妙邂逅。谢晓婷认为,当下青年观众对信息化的需求比以往观众提高很多,这对博物馆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她介绍,近年苏州博物馆推出了VR体验、数字化展示、虚拟空间展览等,都是数字信息化的探索。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熊梓岑曾经去过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众多博物馆,她发现这些博物馆在近些年都引入了数字化、科技化的手段辅助游客参观。例如,云南省博物馆开发了“线上立体云展览”;甘肃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都提供了多样化、分众化的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青少年版导览讲解,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采用讲故事、互动式的形式,并结合导览的随行讲解、地图导航等特色功能,真正实现了让青年们轻松畅游博物馆。此外,贵州省博物馆“万桥飞架”展览,还为青少年们开设了线上研学探索课程,新颖有趣的故事线链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让青少年在模拟操作、闯关冒险的情节中综合了解博物馆历史文物的价值,有趣的桥梁志内容结合NPC互动,不少青少年现场直呼“简直不要太过瘾”。

令熊梓岑印象最深刻的是敦煌博物馆,它采用3D复原技术设立了圆弧形荧幕,用身临其境的效果带游客感受洞窟中的壁画。“虽然有些场景我们无法亲眼看到,但这样的技术所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令人赞叹的,我现在仍然记得当时观众席内不时传来的惊叹声。”她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