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面孔与陶瓷,恒定与变化之间的流动(5)
对于陶瓷雕塑的探索,方力钧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那个时候特别幸运,我利用瓷泥和不同的釉色之间的伸缩、分层,烧制后自然就变得像人的皮肤一样。”
早期,方力钧想要通过陶瓷来实现一种一眼看上去就能让人感受到是在表现生命体的视觉效果。这种看上去很像干燥而剥离的皮肤,因陶瓷的质地而显得异常脆弱,又异常美丽,但语义的底色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痛感。
《2019》
16 × 16 × 14 cm,陶瓷,2019年
“我觉得这个不够,太表面了,它只是视觉方面的像,是模仿,但从心理层面上解读,还是弱一些。”
这一系列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但方力钧对陶瓷的探索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对于陶瓷这一媒介的创作,方力钧似乎在有意避免他得心应手的“直接表达法”,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方力钧是从语义开始的。他将抽象的想象转化为了具象的文字:轻、薄、空、透、精美、脆弱。这些文字可以被看作是符号,在创作中,这些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但一旦被赋予含义,便转化为了具体的信息和结构。这个转化的过程为方力钧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他的陶瓷雕塑具有了抽象的意味,也进一步打开了这一媒介本身的限制。
“方力钧:面孔与陶瓷”展览现场
“每一次展览,我们都要多运一些作品,因为在运输的过程中它可能已经毁掉了。这个是正常的损毁,没有意外、也没有刻意。十来年,在包装上我们已经改进过无数次了,但依然无法避免损毁。但我之所以称之为‘正常’的损毁,说明我已经知道这个风险系数的存在,所以它就不再是临界点了,而成为了很有把握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它需要继续往悬崖边上去推进,这几乎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但有的时候推的太厉害,就彻底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