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上海,如何重构城市空间?(3)

2023-10-18 来源:北青网文化 围观 : 1862 次 评论

而在装置作品“云图”中,赵潇潇尝试把跟云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变化数据,以可感可视的方式加以呈现。她选取了场地附近的若干气象站,用空气质量检测仪收集空气中不同物质浓度的数据,比如PM2.5、二氧化氮等等,并将这些数据实时发送给“云图”装置——后者则会根据这些数据来改变自己的形态,并发出不同的声音。

尽管装置只是一个实验的开始,但在赵潇潇看来,它已经具备了一些在其他环境中应用的潜力。比如,它可以成为城市中的可移动装置,或者变身为更小尺度的智能家居产品,来改变城市的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

塑造一座骑行城市

在城市更新与探索之外,共建一座友好城市的核心依旧是“人”,公众参与才是“共栖”的本质。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骑行或许是拓展绿色空间和低碳生活的最好方式,而其本身,也在不断塑造着城市的模样。

比如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主要的城市干道全部实现了“机非分离”,即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有隔离带,骑行既安全又不会被干扰。同时,自行车与不同交通系统的衔接也非常顺畅,市民们可以骑着车去坐渡轮,把自行车带上火车,非高峰期甚至可以把自行车带上地铁。

而丹麦的哥本哈根修建了通往城市郊区的自行车高速路,方便人们骑车而非开车进出城。同时,一系列绿灯组成的绿波系统也方便骑行者控制速度。而在很多的路口,还装有供休憩的自行车脚蹬,方便骑行者驻车启停。

这是〇筑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客座导师王卓尔关于自行车与城市的分享。对自行车颇为友好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巴黎、柏林——而现在的上海,似乎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

〇筑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客座导师王卓尔分享《上海会变成自行车友好城市吗?》

王卓尔介绍说,上海曾基于自身情况,提出一个由三层网络构成的慢行系统,通过服务于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系统、提升骑行体验的绿廊系统,以及解决通勤的商圈系统,把上海通过骑行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上海已经打通了苏州河、黄浦江沿岸的两条骑行道,帮助市民打开了不少的骑行场景。如果在小红书输入“上海骑行”四个字,可以看到的笔记非常之多,其中不少都在推荐沿江骑行路线。“只要一点点的基础提升,就能够改善很多居民工作之余的休闲骑行体验。”

王卓尔介绍如何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

而在自行车品牌EBI的联合创始人毕通宇看来,自行车本身也在逐渐适应日益变化的城市空间。比如,城市自行车的车胎,胎宽通常在50毫米以上,为的是避免卡入路面窨井盖25毫米宽的格栅;而城市自行车也越来越多出现27.5英寸×2.0英寸的规格,因为测算统计显示,这一尺寸的车,以10-15公里的时速通过减速带(平均尺寸大约为50毫米高、350毫米宽)时,会相对更舒适,且便于通过后马上加速。

而自行车本身,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回收,全生命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环保。“比如,现在的自行车会用更小的包装来减少材料浪费,而有些车架会使用特制的铝材,方便回收后完全融化再利用。”

EBI联合创始人毕通宇分享《透过城市,洞见自行车》

毕通宇分享《透过城市,洞见自行车》

2019年,王卓尔曾出版一本名为《骑行上海》的书,将国外的优秀经验引入国内,也向未来上海慢行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

然而,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完善仍面临诸多挑战。王卓尔感叹,为进一步推广自行车出行,城市需加强自行车专用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能,并完善自行车停车设施——这并非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相反,它需要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乃至市民之间的复杂的协调与合作。“比如,我们注意到,目前上海的规划只关注到了休闲类的骑行路线,但在城市的更多角落,如何做到对骑行者友好?背后观念的转变依然是任重道远。”

有意思的是,在分享中,几乎所有嘉宾都反复提及,低碳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城市的低碳化进程。只有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