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如何研之有物、学而广博(2)
进博物馆要怎么研,如何学?刘齐给中小学生们提出建议:预先做好功课,在参观前要对前往的博物馆和主题活动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或公众号,初步知晓它的发展概况、主要展览、重要文物等。最好做个观展计划或主要展品名录,便于在参观时重点关注,深入了解。
“研学活动中,要学会聆听、询问、观察、体验、记录、宣介。”刘补明补充道,“至于怎么研学,则要量体裁衣,看身份角色、研学目标、组织设计和兴趣爱好。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研学目标,就要紧紧围绕目标主题按步骤展开活动;若是一个具体的学科行为,就要紧扣学科特点,突出任务驱动;若是一个广义上的文化考查,则应重在放开眼界,收集资料,兼收并蓄。”
国家海洋博物馆,学生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制作“时间之钟”。新华社发
多方合力,充分拓展“博物馆+”模式
“八月份,南博‘快乐的暑假’非遗专题展演活动,专门设置了适合孩子们的‘偶遇童年’和‘戏聚童年’两个单元。”南京博物院非遗所副所长陈述知介绍说:“我们每年都会在非遗展演的类别、剧目、导赏形式等方面做一些策划和尝试。如果把非遗展演理解为博物馆的‘活态展’,那么展演过程中的导赏和互动体验也就成为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活动。动静结合,让孩子们的博物馆研学游沉浸感更强,获得感更多。”
专家表示,充分开展好中小学生的暑期博物馆研学,需多方合力:首先,家长若能提前了解研学活动的内容,实现全过程陪伴,给孩子一些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就更容易融入其中,在参与中收获新知识。其次,除了博物馆开办系列活动,把中小学生邀请进馆来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资源,与青少年所住社区开展合作,拓展“博物馆+”。
为更好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南京博物院2016年起就与南京多个社区陆续建立长期合作。2022年,南博打造了“博物馆+社区”共同体项目,与12家社区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优化“博物馆+”模式。高梦琛表示,“暑期,我们为南京浦口、江宁、雨花等多个区的街道、社区送去展览及公益活动,为构建学习型社区发挥博物馆力量。‘博物馆+社区’共同体项目通过培养社区志愿者、策划社区博物馆展览、‘互联网+’等多种手段,促进社区实践与文化建设,让社区居民多维度共享博物馆资源,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贡献南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