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世界的汉学家与艺术家,在良渚读懂中国

2023-12-1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围观 : 1639 次 评论

12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外国青年汉学家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现场。

12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外国青年汉学家在体验琢玉项目。均由“良渚论坛”主办方供图

良渚,中文寓意是“美丽的水中小岛”,距今5000年左右,这片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水乡泽国,存在着一个稻作文明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首届“良渚论坛”不久前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来自五大洲的青年汉学家和艺术家远道而来,与中国的专家学者共聚良渚,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见证连续、创新、统一、包容与和平的中华文明。

在对话中了解中国,民心相通

“能来参加‘良渚论坛’,对我们汉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到这里可以了解真正的中国,了解5000年的良渚文明,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格鲁吉亚汉学家、巴统国立大学汉语教师大卫·安德古拉泽第一次来到良渚,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他致力于让格鲁吉亚学生了解真正的中国,让他们了解和爱上中国文化。

“浙江始终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最佳窗口之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说,1万、5000、1000,这是3个代表浙江的文化密码。在距今1万年的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浙江先民率先驯化野生水稻的遗迹;在距今5000年的良渚遗址,远古超级工程与由琮、钺、璧等礼器构成的玉礼,一起建构起了代表中华文明之源的早期区域性王权国家;在距今1000年前,浙江成为江南文化之源,见证了越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延绵发展。

“‘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是正确的。”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叶翰识说。一到中国,他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的描述,它真正存在,是可以看到、感受到的现象。

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上,来自33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与中国的专家学者探讨“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菲利普介绍,自2017年开始,哥斯达黎加大学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历史、汉学和中国文化研究,“希望通过这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还能美美与共,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与域外的其他文明长期存在交流对话,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介绍,从小麦、黄牛到冶金术,长期以来包括良渚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就与世界各地文明积极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提供重要实证。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互通、互鉴各个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成员。”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谢里夫表示,尤其是年轻人,可以通过线上等虚拟形式做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保护自己文化特性的同时进行文化输出,“就像中国有句成语‘和而不同’,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更加和谐的全球社会,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

在互鉴中迸发灵感,相互成就

艺术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人类文化交融的基石。在“良渚论坛”的组成部分“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上,来自80余国的艺术家通过150余幅油画、水墨画、抽象画和雕塑作品,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用艺术搭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之桥,在互鉴中绽放灵感,相互成就。

“山水是人的终极家园,艺术家可以通过演绎山水,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一个跨越文化壁垒的美学共同体。”在“良渚论坛”分论坛“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许江说。站在良渚遗址的土地上,他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山水的气象笼盖四方,山水的根脉在脚下生长,“这是中国文化和世界共情、共荣的根脉”。

“各国艺术家从中国艺术中获得灵感与启发,并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将采风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多元的艺术创作与实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红在巴拿马艺术家黄永康的作品《摇滚富春》前,拿出一张缩小版的黑白《摇滚富春》,这幅作品的灵感受到了中国水墨画的启发。因为巴拿马很热,主要的文化特征是热烈的,所以艺术家又给作品用上了绚烂的色彩,变成一幅“火热的水墨画”。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