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多彩文明 辉映丝路(2)

2023-10-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围观 : 1698 次 评论

“2022丝绸之路周”邀请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宾国,中国丝绸博物馆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博物馆合作举办“丝绸与丝路:从杭州到撒马尔罕”展览,该展览长期落户撒马尔罕。展览中展示的唐代石国使者服饰,是根据撒马尔罕阿弗拉西亚卜遗址大使厅壁画复原制作的。

“2023丝绸之路周”的主宾国为匈牙利。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匈牙利贵族服饰首次来华展出,中国丝绸博物馆策划的“超越历史和物质——中国丝绸艺术精品展”将于10月亮相布达佩斯。丝路珍宝在当代焕发灿烂光彩,丝路精神鼓舞着我们携手前行。

(作者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本报记者邹雅婷采访整理)

以“展”为桥心相通

苏丹

2019年12月,“途·象:‘上合组织’成员国肖像画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7个国家80余位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齐聚一堂,汇成一幅缤纷美丽的人文图景。

展览以“途·象”为主题,“途”是交通道路,“象”指文化气象通过人的面孔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丝绸之路自古就是连通世界、促进交流的通途。参展国家既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过艺术图像呈现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是一种加深了解、增进互信的方式。

这个展览由我和徐虹老师担任总策展人,每个国家又有一个分策展人。总策展人确定主题,分策展人按照主题选择最能代表本国文化气质和艺术水准的作品。展览筹备历时两年多,组织过程艰难复杂,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参展作品的艺术水准和题材的丰富性都超出预期,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也反映出共通和联系。例如,哈萨克斯坦画家阿斯哈特·艾哈迈德亚洛夫创作了布面丙烯画《孔子》,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乌兹别克斯坦分策展人索比尔·拉赫麦托夫说,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和平、理解都是通过文化交流实现的。“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倡议,也是文化上的倡议,在这个展览中我们能感受到开放包容、心心相通。

2021年2月,“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展亮相清华艺博,展出70余件印尼现当代艺术代表作品。与中国相似,印尼现代艺术发展与其社会变革历程息息相关,左派艺术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印尼当代艺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个展览了解印尼现当代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和现状,能让我们开阔眼界、获得启发。展览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印尼一些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跟我联系,希望后续开展更多合作。

2022年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意大利马西莫和索尼娅·奇鲁利基金会共同举办“未来派的宇宙”展览,这是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系列活动之一。自2006年我带着清华学生去米兰参加展览以来,这些年我参与了数不清的中意文化交流活动,见证了中意合作不断加深、变广。文化艺术交流是各国之间交流的最佳桥梁,“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动力。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曾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本报记者邹雅婷采访整理)

文物交流促相知

黄翼

我是一个热爱博物馆、热爱历史的人,过去十几年里,走遍了世界各地几百个博物馆和世界遗产地。不同国家自然风貌千姿百态,人文历史绚丽多彩,深深吸引着我。而旅程中一个个细节又令我这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和茶胶寺是由中国文物工作者修复的,马尔代夫的大桥上挂着中国施工方的牌子,在土耳其乘坐的大巴是中国制造……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广泛,我在异国他乡能看到这么多美景,背后有祖国的一份功劳。

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这几年我在国内欣赏到更多国外博物馆的珍宝:在北京看到来自叙利亚的精美壁画,在四川成都欣赏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华丽金饰,在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上看到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巩义窑青花盘、扬州江心镜……

参观“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展览时,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瓷片吸引了我。它看上去像是宋代油滴盏残片,这只盏可能通过丝路贸易来到遥远的大马士革,如今它又作为文明交流的信物回到中国展出。瓷片上的油滴纹仿若寒夜飘雪,不知道很少见雪的大马士革人有没有被这来自千里之外的“雪”打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