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过七夕?怀友、送别、思乡、团圆(2)
3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44岁,在湖州知州任上。七月七日有晒书画的习俗,苏轼也照例翻出书画曝晒,见到一幅表兄文同(字与可)赠送的《筼筜谷偃竹》,文与可已于当年正月二十日去世,如今苏轼睹物思人,痛哭失声。
文同《墨竹图》
当日,苏轼作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记叙了文与可和苏轼、苏辙的书信往来、交往趣事。
当晚,苏轼又作《渔家傲·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
渔家傲·七夕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
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
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这首词主要是抒写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与当日苏轼见画思人不无关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仅记录了苏轼和表兄文与可“亲厚无间”的情谊,也提到了苏辙,曾送给文与可一篇《墨竹赋》。苏轼想起去世不久的表兄,想起天各一方的弟弟,都说天上牛郎、织女难相见,“望断”碧空,亲人散落各地,无处可寻,只能在梦里相见。
“芳草生春浦”化用南朝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典故。谢灵运很欣赏族弟谢惠连,每当他写文章时,见到这位小弟就能想出一些佳句,史书记载,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忽然梦到谢惠连才写出来的。苏轼用这个典故,怀念表兄、弟弟等亲友,再合适不过。
“鸟散馀花”“汀洲蘋老”也暗喻了亲友离散。本来无情的明月,在这七夕之夜,在苏轼眼里,却是“多情来照户”,不免让他想揽取月光,送他归去,与亲友团聚。
写这首词后21天,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入狱,下狱一百零三日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七日,苏轼45岁,在黄冈任黄州团练副使。继室王闰之来黄州已将近两个月,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相会。苏轼登上邻近临皋亭的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菩萨蛮》二首,以示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菩萨蛮·新月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
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
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菩萨蛮·七夕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晓来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菩萨蛮·新月》写了夜幕初降,织女梳妆打扮准备与牛郎相会的时刻。看到“弯弯月”“孤光未满”,苏轼担忧夫妻难以团圆。他看着弯弯月如“玉帘钩”,仿佛看到了织女在梳洗妆扮,自然也就联想到了妻子在楼上梳洗的情景,熟悉的场景曾在“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中有体现。七夕本是女子向织女“乞巧”的节日,但妻子王闰之本就善于言辞,她不愿乞求心灵手巧或才能智慧等,只想乞求人间无别离。夫妻分离之恨,织女应该知道是什么滋味。
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牛郎织女鹊桥会
《菩萨蛮·七夕》写了牛郎、织女即将分离的拂晓时刻。天上落下的零星雨点,就是牛郎、织女别离的眼泪。牛郎、织女相逢虽然短暂,但他们的恩爱感情与天共长,不会衰竭。常说“只羡鸳鸯不羡仙”,苏轼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会,但“终不羡人间”,因为人间实在是太苦,度日如年。
5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七日,苏轼55岁。在钱塘,任杭州知州。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年)至元祐六年(1092年)任杭州知州,苏坚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监税官),苏轼是四川人,苏坚是福建人,两人客居杭州多年,在七夕不免顿生思乡之情。当日,苏轼和苏坚各作一篇以织女、织机为主题的词,以解思乡念远的愁绪。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
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
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䌽舫。
苏轼在这首词中,先是表明想“乘槎归去”,又感叹与故乡隔着“万里”的沱江、汉水,归途无期。然后又一扫愁绪,说我们都是放任自然、天性不羁之人,让我们为旧曲赋上新词,尽情欢唱吧,“人生何处不儿嬉”,今夜就去观看朱楼上、彩船上“女儿乞巧”等娱乐嬉戏,共赏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