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对话湖南青年建筑设计师刘文雅:公共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16 来源:中国网 围观 : 1099 次 评论

去年秋天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投入使用,此项目作为上海浦东“3+3”文化项目的一部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而今年,位于广州的港科大新校区落成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业界如潮的好评。在这些大型公众建筑设计和竞赛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位来自湖南的青年建筑设计师的身影——刘文雅。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蕴含着人文思想,更是城市面貌的展示。下面,让我们走近刘文雅和她的代表作,追溯她在中国与海外的创作足迹,探寻她在深耕数年过程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嬗变,并理解公共建筑对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塑造。

问:本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后,你选择回到中国实践并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年仅22岁的你,在“2016年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中,从超过2000名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师们里脱颖而出,最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提交作品中入围并获得第三名。请问你当时回国是基于什么考虑?并在怎样的契机下关注到这个竞赛?还想请你展开聊聊对于公共建筑的理解?

答:在接受了多年的西方建筑教育后,我选择回到中国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主要是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索中西方建筑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给这趟旅程一个起点,当时这个项目面向全球为三大文化设施——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和上海歌剧院征求设计方案。我和团队的其他两名成员,通过对老上海城市肌理与文脉的深入调研,以及对新上海城市公共地标建筑功能的解读,将传统里弄的平面布局和符号化造型提炼并融合到图书馆的各种具体功能需求的重构中,希望将里弄这个上海独有的街道概念,保留在现代大型公众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以此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复合型微城市。非常幸运的是,“复合型微城市”概念获得了评审的高度肯定,拥有极其丰富的公共建筑建造经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老师作为竞赛评审之一在项目颁奖过程中对这个概念给出了高度赞扬。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块敲门砖,获得了未来与他合作更多公共建筑项目的机会。

问:很有意思的是,你在上海工作几年后又选择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然后在2020年加入国际知名事务所KPF,成为一名职业建筑设计师。你是如何做出这些人生中关键的选择?

答:在上海工作的过程中,我对建筑,尤其是具有公共社会属性的建筑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于是在2017年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进一步精进专业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系读研继续追寻我的建筑梦想。毕业后进入KPF,也是基于我长时间对公共建筑的兴趣、学习与探索而做出的选择,最主要是考虑到KPF在全球各地拥有众多超高层地标建筑和公共建筑,与我想要进行实践的设计方向是高度契合的我能快速的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获得更多的前沿的设计与建造经验。

问:最近投入使用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校区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业界如潮的好评。请问作为深度参与了新校区设计的你,能否谈谈在设计公共建筑尤其是校园设计具体有哪些关键的考量因素?

刘文雅:有机会参与到一个这么大规模的项目是我职业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进一步拓展了我对公共建筑的理解。不同于一个单体建筑设计,公共建筑比如校园设计包括教学、办公、居住宿舍、体育设施等众多不同的邻里空间和功能业态,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地标,不仅需要对于场地进行深入的调研、做出合理的空间规划,更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各种功能业态,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兼具效率与美观,彼此协同又充满活力的综合社区,这个项目对KPF来说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大型项目,也让我意识到与业主以及设计顾问们的充分沟通紧密合作在大型项目中的落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问:全新的东方理工大学的校园规划及建筑方案无疑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个大型项目,得益于你在中美两国各种大型竞赛和公共建筑项目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和理解,成功帮助团队获得了全球第二名的成绩。我想请你谈谈这个项目的相关背景,尤其是你选择参与的原因?另外,可否聊聊它的设计如何与环境进行联结。

答: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21年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在宁波市镇海区清水浦片区重点支持筹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东方理工大学,并面向全球发布了“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征集占地114.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设计和建造方案。我们团队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项目,我们紧扣一个核心:建立与师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在公共建筑设计的领域里,庞大的建筑体量所需要容纳的繁复的社会活动,要求设计师能从“人”这个最小的尺度出发,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空间使用习惯,并把它们融入到建筑在地的社会背景中。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