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2)

2023-08-16 来源:光明日报 围观 : 1615 次 评论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刘熙载高度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冲淡、高古、典雅、洗炼、劲健、自然、含蓄、豪放、清奇、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

重新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自然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

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写道:“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是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他坚持不能简单地运用西方文论来衡量与评估中国传统文论,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叙事学遮蔽中国叙事学,主张“返回中国叙事本身”。这是极具建设性的。

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在整理、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论方面,一大批学者系统、翔实与创新性总结与阐释传统文论的精华,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但重建传统文论话语体系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如何突破西方文论的迷雾、融汇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

对中国当代作家来说,传统文论丰富而珍贵的理论资源可供利用。就传统叙事方法,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有精到的总结:“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实叙,有借叙;有详叙,有约叙;有顺叙,有倒叙;有连叙,有截叙;有豫叙,有补叙;有跨叙,有插叙;有原叙,有推叙。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关于人物塑造,传统文论高度重视人物的个性化。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李渔也说:“填词义理无穷,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传统文论的这些观点,对当代作家塑造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并为中国文论的当代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作者:吴道毅、吴行健,分别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